柳州汽车厂

 

   该厂前身为柳州高工机械厂, 1954年10月6日改名为柳州农业机械厂。1973年改名为柳

州汽车厂。1981年2月17日,参加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1983年1月起改变隶属关系,划归

中国汽车工业公司,1995年下半年,该厂以资产入股形式参加东风汽车集团公司,为国家大

型一档企业。 该厂1988年以来进入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是仅次于一汽、二汽的第

三大中型载货汽车生产厂家。厂址屏山大道。

   1954年,市政府将柳州高工机械厂全部资产及未了工程作价接收,改为地方国营柳州农

业机械厂。这时全厂有职工120人,设备42台,全部固定资产为13.47亿元(旧版人民币),

厂房占地仅1254平方米, 厂址位于水南路76号。按照省工业发展规划定点年产“53”步犁3

万具和双轮双铧犁10万具的新式农具生产厂。1956年,投资130万元,在蝴蝶岭征地148.9亩

另建新厂。 1957年4月“53”步犁停产,以后该厂试制生产30型和40型水轮泵,广西省工业

厅指定该厂作为生产水轮泵产品的主导厂。 这时全厂有职工825人,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364.33万元。

   1954-1968年,该厂曾自行开发过小型万能拖拉机、4160型煤气机,C616、C630车床和

食品加工机械等产品。

   1968年第四季度,自治区作出广西要生产汽车的决定。会上柳州农械厂与柳州机械厂提

出承担试制生产汽车的任务。会后两厂联合组成汽车考察组到外地考察,选择车型。决定组

织试制GS130型2.5吨载货汽车。自治区决定由柳州农械厂生产底盘、驾驶室、车厢并进行整

车总装, 柳机厂生产汽车发动机。 于1969年4月2日试制成功第一辆汽车,定名“飞跃”牌

(后改名“柳江”牌)。经过了25000公里的道路试验。到9月小批量生产10辆。

   从1970年起, 投资116.2万元分两期进行技术改造。采取边生产、边建设的方针。1973

年正式挂柳州汽车厂的牌子。

   为了使汽车迅速形成批量生产,自制生产设备,包括锻压、金切机床和专用机床等共93

台, 其中包括1000吨摩擦压力机、大梁滚拉机、3吨空气锤、电火花加工机床等大型精密设

备。到1976年实现年产1000辆“柳江”牌汽车的规模。1979年起,“柳江”牌汽车严重滞销,

至1981年停产。

   1975年3月自治区机械局决定柳汽厂生产5吨汽车, 选用二汽EQ140型汽车底盘,发动机

装用柴油机,一机部将此车型列入1978至1979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展计划,作为主要的试

验项目。1979年12月,柳汽厂、市发动机厂等5单位联合研制的6105Q柴油机通过技术鉴定。

并配装于二汽东风底盘上成为LZ141型东风柴油汽车。通过整车路试于1981年3月通过省级鉴

定。并确定生产东风柴油汽车作为企业发展的方向。

   1981年2月17日, 柳汽参加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 以二汽东风牌汽车为龙头, 发展

“东风” 牌柴油汽车系列产品。同年12月,开发的LZ340、LZ341型汽、柴油4.5吨自卸汽车

通过了省级鉴定。1982年实现产销汽车1200辆,企业扭亏为盈。1983年柳汽厂划归中汽工业

公司后,由东风联营公司具体管理,成为二汽紧密联营厂。1985年在全国汽车市场滞销的情

况下,柳汽东风柴油车年产销汽车3062辆。1986年生产汽车3510辆,工业总产值超亿元。在

全国中吨位汽车厂家中产销量、 效益名列第三位。 1987年汽车年产突破5000辆。1988年、

1989年主导产品LZ141型汽车连续两年由国家质量检测机构抽查均达到一等品。

   在抓好企业管理、整顿的同时,工厂加强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工作,致力于老厂区技术

改造和新厂区的建设。改变小而全的生产模式,走高起点、专业化的道路。在原厂区内拆除

铸工车间, 扩建新的车轿车间,于1987年1日建成投产。使产量由原来年产车轿部件5000台

(套)提高到1.5万-2万台(套)。

   1984年8月征用位于柳江县进德乡的300亩土地建设第二生产基地, 于1986年7月23日破

土开工,先后建成冲压、车架车厢焊装、总装等车间以及动力、空压机站等配套设施,1991

─1995年新基地继续建成油漆、工模具、轻型车总装、焊装车间和主体仓库、柳新车身冲压

件有限公司厂房等。至此新老厂区形成年产5万辆中型载货车和1万辆轻型客车的生产规模。

1984-1995年先后完成投资6.5亿元,其中“八五”期约5.7亿元。

   该厂在东风5吨柴油货车的基型上,“七五”期间按照市场的需要先后开发各种变型车。

1990年,该厂开发了1吨级“宝马”8座位轻型客货两用车,填补了广西这一档次车型中的产

品空白。 “八五”期间又开发出“乘龙”牌平头系列车型以及6400型8座轻型客车。仅1995

年一年间共有18个品种规格车型通过了省级鉴定。

   1991-1994年,在全国汽车市场回升的情况下,柳汽厂的产销形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

势头。1991年产量突破1万辆。1994年曾达到31257辆的历史最高水平。“八五”期汽车产量

累计10.39万辆,为“七五”期3.9倍,工业总产值累计55.2亿元(1990年价)是“七五”期的

4.6倍。

   到1995年, 柳汽厂总占地面积109万平方米(包括东区总部和西区生产基地),厂房建

筑面积35.48万平方米, 总资产12亿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68亿元,净值2.65亿元,完成

工业总产值13.04亿元, 税利合计15498万元,利润总额10679万元。主要金切、锻压设备共

1250台(套),年末职工人数56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42人。汽车产品已发展成两种品牌、

3大系列、 70多个型号规格的中型载货车、轻型客车以及各类底盘产品,初步形成“中轻车

并举”的生产格局。年生产能力中型载货车5万辆及轻型客车1万辆。初步建立起现代化管理

的大型汽车制造企业,该厂已在全国26个省、市先后设立了121个技术服务站。

 

   柳州微型汽车厂

   该厂位于河西村,建于1958年,原厂名为柳州动力机械厂,1966年改名柳州拖拉机厂,

开发生产“丰收”牌37型中型轮式拖拉机。1975年末形成年产5000台的生产规模。1980年被

列为全国八大拖拉机厂家之一。 该厂1981年起转产微型汽车,1985年2月改为柳州微型汽车

厂。 到1995年形成年产“五菱”牌微型汽车5万辆的综合生产能力,产销量在全国同类车型

中排行第二位。是国家大型二类企业,连续6年进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序列,是中国机械工

业百强之一。

   1958年8月, 经自治区批准,柳州机械厂在柳州河西村扩建新厂,厂名定为柳州动力机

械厂, 生产规模为年产40万马力柴油机。 10月28日动工兴建,  至1960年,  共完成投资

1382.76万元。同年底,从柳机抽调职工1096人、设备120多台到新厂。并将“红河”35型轮

式拖拉机转由该厂继续试制。

   1960年10月, 该厂在35型拖拉机的基础上开始研制“丰收”37型轮式拖拉机。1962年6

月30日试制成功首批样机。1965年12月通过国家鉴定,正式列为农机部定型产品。

   1966年1月, 该厂改名柳州拖拉机厂。同年10月20日,国家计委批复工厂年产5000台拖

拉机规划任务书开始工厂的建设。 至1975年底,累计完成投资5105.78万元,完成建筑面积

42494平方米, 新增设备1169台,完成22项新建和扩建项目,初步建成22条生产线,形成年

产5000台中拖生产能力。1977年生产“丰收”37型拖拉机4488台。

   1978年9月20日, 为贯彻中央关于以专业化协作改组工业的精神对拖拉机零部件进行扩

散,先后调出482种982件零部件,476台设备和491人到市11家协作厂生产。1979年转柳机厂

生产485T柴油机。

   1979年以后,中型拖拉机销路逐渐下降,产品大量积压。1981年起停止生产。从1962-

1982年20年间,累计生产“丰收”37型拖拉机26316台。其间的1977-1980年还生产“丰收”

50A50马力拖拉机785台。产品绝大多数在自治区内销售。曾向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出口32台。

   从1981年起,该厂曾一度转产1515型自动换梭织布机、JH4-1多功能缝纫机26086台,其

中,织布机8547台。

   1981年下半年,该厂开发LZ110型微型货车。1982年6月,第一辆LZ110K型厢式货车问世。

前者于1984年10月通过国家级鉴定。1983年4月1日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确定该厂为国家生产

微型汽车的定点厂。 1985年2月改名为柳州微型汽车厂,由原来农机部转口归中国汽车工业

公司管理。从1984年开始进行企业的技术改造,1984年下半年至1985年底,实施的第一期改

造工作投入1142万元形成了年产微车5000辆的生产能力。 1985年4月至1988年底的第二期技

改工程投入4200万元,形成年产微车1万辆生产能力。从1987年6月至1990年的第三期技改工

程投入7033万元, 形成了年产微车2万辆生产能力。经过三期的技术改造,初具现代化汽车

生产规模。新建的工模具车间形成1000套(40万工时)的大型冲压模具生产能力,具备了一

定的模具制造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1982-1990年,累计生产各型微车43684辆,产值累计77418.39万元,利税累计4601.61

万元,利润累计617.7万元,1990年的年产量由1983年220辆增至9115辆,工业总产值由1982

年的1061.74万元增至23328万元。 年人均劳动生产率由1982年的2821元上升至4.9万元。利

税总收入由1982年的151.89万元上升至633.8万元。

   该厂进入“八五”期间,继续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49亿元。除改造老厂区、完成新油漆、

铆焊、 总装线、模具加工中心设备等项目填平补齐的工程外,开始第二个5万辆新车型生产

的西部新厂区建设工程。

   在新产品开发方面, 该厂除了在“七五”期末开发第二代LZW1010P型货车和LZW1010VH

厢式货车外。“八五”期间先后开发11种车型(包括变型车)。其中开发了具有90年代初水平

的LZW6320、 6370型系列7座厢式客车和LZW7100型微型轿车,柳产“五菱”微车产量在同类

型产品中排行由过去第三位上升到1995年的第二位, 产销两旺,占领24%的国内微车市场。

1992年12月,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推荐为国产精品。1994年7月,国家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正式

颁布后, 1994年8月23日,以柳州微型汽车厂和柳州机械厂两大厂为核心的柳州五菱汽车公

司成立。

   1995年,微型汽车年产量达到50668辆,各项经济指标创生产微车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

“八五”期产量年递增率由“七五”期的13.47%增至40.92%。累计产量14.4万辆,为“七五”

期总产量的4倍, 1995年工业总产值为16.67亿元。“八五”期工业总产值年递增47.13%。

1995年利润总额7290万元,利税合计13033万元。

   到1995年, 柳微厂占地面积127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区面积90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

28.25万平方米。 资产总额8.78亿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27亿元,净值3.23亿元,主要生

产设备1815台(套),其中大精尖设备133台(套),有瑞士产DM光学卧式座标镗床;西德、

英国、捷克产的仿形铣床;日本产电脑控制焊装流水线等。全厂职工6152人,其中工程技术

人员690人。在全国建立了经销点300多家、销售联营公司9家和维修网点162个。

 

   柳州市钢圈厂

   柳州市钢圈厂前身为柳州市汽车修配厂,1963年市汽车修配厂修复钢圈小组成立,职工

20多人。 1964年6月,试制成功第一个丰收-37型拖拉机钢圈,同年10月,正式生产750型钢

圈。1965年成立钢圈车间为柳州拖拉机产品配套。1966年,该厂并入市汽车运输公司。1969

年开始承担“柳江”牌汽车钢圈的配套任务。1970年又为柳州工程机械厂配套生产装载机钢

圈。同时又为广西十多个农机厂、站生产挂车钢圈。1970年生产拖拉机、拖车、装载机、汽

车等4个系列的钢圈1.5万个。1972年成立市汽车运输公司钢圈厂。1973年投资294.21万元,

选厂址(市西郊柳太路)建新厂。1974年12月24日成立柳州市钢圈厂;12月27日,新厂房竣

工。建厂初期全厂职工32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人,固定资产原值仅52万元,净值14万元,

主要生产设备40台。1975年形成农机系列钢圈5万套生产能力。当年实际生产钢圈3.7万套,

完成工业总产值195万元,实现利润44万元。1979年4月划归市重工业局领导。

   1976-1985年,该厂投资523.19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和生产设备填平补齐。形成各型钢

圈产品批量生产能力。 1978年年产量达6.1万套。1980年起由于全国机械工业产品结构进行

调整,工厂曾一度改产钢窗钢门并试制“东风”140型汽车7.0-20型钢圈,以及19.5/2.5-25

型装载机钢圈。1983年,工厂又恢复钢圈的批量生产。为了配合柳州微型汽车厂和柳州工程

机械厂的产品开发,1983年已批量生产LZ450装载机钢圈,同时试制成功3.5OB×10型微型汽

车钢圈并投入批量生产, 当年为柳微厂提供815套微型车钢圈。开发的ZL40型装载机17.00-

25型五件式钢圈为全国首家生产。 1984年19.50/2.5-25五件式和17-25型装载机钢圈形成批

量生产,产品进入全国市场为18家装载机企业配套。同时,试制成功为农用运输车和挂车配

套的5-16型钢圈。1984年10月中型载重汽车钢圈生产流水线正式完成,为批量生产7-20钢圈

创造条件,创月产8000套的历史最好水平。到1985年工厂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钢圈生产能

力达到10万套,当年共生产各型钢圈71620套,比1975年增长93%,固定资产原值624.42万元,

净值439.36万元,主要生产设备129台(套) ,职工增至505人,完成工业总产值567万元,实

现利润164.73万元。

   “七五” 期间,投资1037.78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扩大汽车、农机、工程机械钢圈三大

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其中有1.5万套工程钢圈项目和16.5万套微车钢圈以及引进设备项目。

到1990年,已形成钢圈生产能力29万套,其中汽车钢圈生产能力19万套,农机钢圈生产能力

8.9万套,工程机械钢圈生产能力1万套。到1991年钢圈的总产量达到23万套。

   “八五”期间,该厂继续筹资投入技术改造。先后共投入4181万元,提高质量,扩大批

量,增大技改的技术含量,对轻微型汽车车轮生产线进行了配套改造使之形成年30万套生产

能力;年产20万套中型载货汽车钢圈技改项目;东风钢圈油漆线技改项目。在技改中采用超

声波综合处理技术,钢圈底漆工艺采用阴极电泳涂装技术等,使钢圈外表质量大大提高,钢

圈制造工艺实现了流水线生产。

   到1995年,该厂占地面积9.44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3.35万平方米,形成年生产能力

80万套,其中中型载货汽车车轮35万套、轻微型车车轮30万套、农用车车轮15万套、工程机

械车轮2万套,成为以生产汽车车轮为主的专业厂家。生产规模在全国同行业中排行第三位。

1995年, 该厂拥有职工845人,固定资产净值3390万元,当年工业总产值7459万元,利税总

额1061万元,实现利润414万元。

 

   柳州机械厂

   该厂前身为柳江机械厂,由广西省政府主办,资本金25万元 (毫币) ,筹建于民国16年

(1927年)12月,厂址设在鸡喇村,17年1月1日正式开工。当时以汽车修理业及零件制造为主;

有职工160人;厂内设木模、翻砂、锻工、机械、电机五部;占地面积435英方丈。18年5月,

因受蒋桂战争影响停办。

   民国20年(1931年) 10月7日复建,并扩大规模,改称广西机械厂。以制造及修理汽车、

飞机与普通机器及农具等为主,亦从事手榴弹、迫击炮弹、勒线机等军工产品生产。21年11

月隶属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22年1-5月,该厂试制成功单翼教练机1架,6月24日,在柳州

机场试航成功,飞行时速达95英里。同年12月,仿制成功木炭发动机2台,其中1台组装成汽

车, 驶邕供参观,李宗仁书“木炭车”贴于车上,绕城巡行一周。24年1月拨归广西航空学

校,改称“广西航空学校机械厂”,从事飞机修理组装和制造业务。26年春,该厂自行设计

制造成功双翼单座驱逐战斗机1架,称为“广西号”(也称“朱荣章号”),时速220公里,飞

行高度5500米。 26年9月,广西航校并入中央航空学校,工厂改称为中央航空委员会第九飞

机修理厂。 33年秋内迁贵阳。34年6月柳州光复,广西省政府决定以原广西中华铁工厂场地

作厂址,筹建“广西机械铁工厂”,资本总额(国币)5亿元,职工80人,于36年2月5日开工,

承接骨粉机、火柴机、机床等产品生产。37年8月17日停产。37年5月底国民政府国防部将原

鸡喇“九厂” 场地700亩拨还广西省政府,省政府将“九厂”及广西机械铁工厂场地、设备

折款投资,合资开办柳州中国农业机械股份公司,37年7月1日正式开业,当时有职工220人,

金属切削机床28台。 以生产农械加工机械为主。公司地址设于鱼峰路6号。解放后于1950年

10月1日改名为广西省机械公司,1952年2月改称柳州机械厂。

   1952年恢复生产煤气机,1953年又试制成功1101型小型汽油机,从而奠定了以生产内燃

机为主的专业方向。

   1953年以前,主要生产是农产加工机械,如53步犁、90吨花生榨油机、畜力榨蔗机、白

糖分蜜机、碾米机、碾谷机等产品。1952年继续开发煤气机。到1958年先后开发10马力、12

马力、 15马力、 25马力和35马力5种煤气机,绝大多数为单卧式低速煤气机,共生产381台

(3231KW) ,其中1140型10马力单缸卧式煤气机占总数的80%。1953年,按照国家一机部决

定安排柳机厂为国家急需的小型移动式发电机组试制配套的4马力小型高速汽油机。 1953年

11月试制成功并于1954年1月通过了部级鉴定。 该汽油机定名为1101型汽油机。从此工厂被

国家确定为生产小型汽油机的专业厂,纳入国家计划。明确了以汽油机为主的生产方向,此

后该厂生产的几种煤气机陆续停产。

   从1954年开始,1101型汽油机作为工厂主导产品之一生产,直到1983年停产。

   从1954年起,应中央军事部门一机部汽车局、国家农机局及森工局等部门委托研制和生

产新产品的要求,省(区)政府不断下达试制、生产地方产品的任务。在以后相当一段时期

内,该厂不仅是广西机械工业生产内燃机的重点企业,而且也是军品生产厂家之一。

   在这一时期中, 先后开发了1101型4马力、1102型2马力、1103型3马力和071型4马力汽

油机, 1104型3马力双人油锯和051型单人油锯等6种小型汽油机及其配套机具并投入生产,

形成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格局。

   1958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工厂扩建为生产能力柴油机40万马力、汽油机5万马

力的柳州动力机械厂。11月21日正式批准在柳州市河西村建厂,老厂继续生产小型汽油机。

动力机械厂项目的建设,不但进一步确立了柳州机械厂生产内燃机的方向,而且纳入了柳州

市十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1959年10月,该厂接受自治区试制中型拖拉机的任务。1959年12月27日试制完成。1960

年3月命名为“红河” 牌水田拖拉机样机运到北京,参加全国八省试制的中型拖拉机比试。

在500小时的使用试验中, 获得第一。因此得到限额以上(1700万元)的投资并决定在柳州

动力机械厂生产拖拉机。1962年1月,自治区决定分厂独立建制,1966年1月柳州动力机械厂

更名为柳州拖拉机厂。

   在这一阶段中,工厂曾开发过:195型8马力柴油机和6135型120马力柴油机。还接受172

型(4马力) 、272型(8马力双缸)汽油及其配套发电机组,海鸥16型(16马力)操舟机、

海鸥8型(8马力)操舟机等军工产品的研制任务。1966年,农机部在该厂组建小型汽油机研

究室,承担农机部下达75系列汽油机产品的设计试制计划。由柳机厂组织青岛内燃机厂、蚌

埠滤清器厂、 吉林工大、泰州林机厂等6个单位联合设计,分头试制,通过调研确定方案,

设计出功率为6马力、12马力和24马力/3000转/分,缸数为单缸、双缸和4缸的75系列汽油机。

由青岛内燃机厂试制单缸机, 柳州机械厂试制4缸机,并都试制出试验样机,后因开展“文

化大革命”运动,联合设计组于1968年自动解散。

   1969年, 柳州机械厂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并以1101型汽油机、051型油锯等为主导产

品的内燃机生产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63.7万元,设备370余台,职工2342人。

   1970年7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一机部给柳州机械厂下达试制100-120马力操舟机任务。

以美制水星1100为主要参考样机, 1971年2月投入设计试制工作,经过几轮的试制改进后于

1982年12月通过部级鉴定。该产品曾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以及部、自治区、市奖励。

   1969年2月底,自治区决定由柳州机械厂与柳州农械厂联合研制“柳江”牌GS-130型2.5

吨载货汽车。 于1969年4月2日与汽车底盘配装的GS-130型汽车在柳州农械厂诞生。同年9月

下旬,工厂自行设计制造成功5台80马力4100F风冷汽油机,随即配装两辆“邕江”牌(后改

“广西”牌)风冷轻型载货车。

   1975年,柳机厂开发上海内燃机研究所设计的495T型50马力柴油机,发动机试制成功后,

与柳拖厂组成联合试验组,将495T发动机配用于37型拖拉机底盘上,进行2000小时田间试验,

于1976年11月通过发动机和拖拉机省级技术鉴定。为了上495系列柴油机的批量,1976年起,

柳机厂投入技术改造,新建年生产5000台生产能力的加工车间、总装车间以及铸工车间。

   1978年9月, 自治区机械厅按照国家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决定扩散柳拖厂的零部件,将

485T型柴油机车间(包括人员设备),全部迁柳机厂生产。1979年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与495T

柴油机同时投入批量生产。

   1979年后,拖拉机产品滞销,随着柳拖厂拖拉机的停产,485T柴油机也于1981年起停产。

该厂曾开发车用、 船用、发电用的495系列柴油机产品,其中产量较多的是495Q型70马力车

用柴油机,作为“柳江”牌汽油车改配为柴油车的动力。进入80年代后,由于“柳江”牌的

停产,随之逐年减产,到1984年停产。

   1978年12月后,全国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汽车、农机行业生产受到

了冲击。柳机厂生产的NJ70发动机与柳汽厂的“柳江”牌汽车于1982年停产,485T拖拉机用

柴油机也同时停产。 1980年7月农机部军工局根据国家物资总局的要求,委托柳机厂与沈阳

小型拖拉机厂合作开发节能微型汽车,最后选定三菱公司LI00微型汽车作为样车联合试制,

柳机厂负责270Q型微车汽油的试制, 用了5个月的时间,组装出一批包括离合器、变速箱在

内的270Q型微车发动机, 经过历时6个月的性能考核, 于1981年11月1日通过了部级鉴定。

270Q微车发动机试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国家经委一等奖。对加速柳州微型汽车的

开发和争取国家计委在柳州定点生产微型汽车起了促进作用。 柳机厂还先后研制成功5种微

型车发动机, 其中276Q和376QB微车发动机已批量生产成为厂的主导产品。为了充分发挥微

车发动机生产优势, 根据国内市场的需求,1991年以来该厂先后开发以276Q和376QB发动机

为动力的3种型号微型轿车,每年均有小批量生产。

   1984年, 该厂加速了技术改造和建设的步伐,“七五”期投入1.3亿元技改资金,以实

现276Q汽油机3万台,“八五”期投入2730万元,以实现新增1万台376QB汽油机的生产规模。

先后建成大小厂房共5万多平方米,更新设备100多台,机加工流水线组成7条、总装线2条、

辊锻线1条、 进口自动气冲造型线1条,并引进了5台加工中心和10多台(套)关键设备,已

形成微车发动机年产2.5万台生产能力,年产油锯2万台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期累计生产各

型汽油机近26.9万余台,其中微车汽油机11.42万台,“八五”期间汽油机年产量平均超过2

万台。 到1988年,年产值达到6000余万元,1992年以后年产值超过亿元,1995年达到1.5亿

元,税利合计-428万元,利润-966万元。

   1994年8月23日, 以柳机厂、微汽厂为核心的柳州五菱汽车公司宣布成立。1995年,该

厂拥有职工4421人,其中技术人员382人;主要生产设备1550台(套);固定资产原值2.1亿元,

净值1.6亿元, 资产总额3.5亿元;工厂占地面积9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67万平方米;为

国家大二型企业。

 

   柳州市汽车发动机厂

   柳州市汽车发动机厂总部设在屏山大道,生产厂区设在柳东皇娘山。到1995年止,全厂

占地面积23.2万平方米(含厂总部和新厂区, 下同)。厂房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固定资

产净值7305万元,拥有主要设备321台(套),职工2088人。80年代初开发出6105Q型车用柴

油机。90年代又开发出6105QB、6105ZD和6105QD型等直喷式柴油机系列产品,并都先后投入

批量生产。年综合生产能力2万台,为国家大二型企业。

   1976年,柳州汽车厂计划开发中型柴油汽车。当时的市水轮机厂同长春汽车研究所、镇

江农机学院、上海工农动力机厂及柳州汽车厂等单位,以工农动力机厂第三轮样机为基础,

联合设计6105Q型高速车用柴油机, 1979年在该厂试制成功,同年12月通过部级鉴定,填补

了国内中吨位车用柴油机的空白。

   1981-1982年, 全国经济调整,水轮机产品无生产任务,工厂决定组织生产6105Q柴油

机为柳汽厂配套。 1981年10月兼挂柳州市汽车发动机厂的牌子。1984年7月,市水轮机厂和

市汽车发动机厂正式分成两个独立的专业厂家。 当年市汽车发动机厂工业总产值649万元,

生产6105Q柴油机844台。1985年,市发动机厂与广西峻岭机器厂合并成立市动力机械总厂,

分别生产柴油机和变速器。1989年4月以后两厂又分开管理。

   6105Q型柴油机的试制成功为市发动机厂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从1976年试制6105Q型发

动机之后的11年间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达328.9万元。形成年生产能力3000台。

   80年代初期该厂就着手研制直喷式车用柴油机, 曾两次与有关院校合作研制过将6105Q

柴油机改造成直喷式柴油机,但均未获得成功。1987年最后决定引进具有80年代水平的西德

曼海姆公司105系列直喷式柴油机的先进结构和技术。 仅用21个月、 投入30万元, 开发出

6105QB型柴油机, 并于1989年5月18日通过了省级鉴定。同时组织小批量生产投放市场。该

机除保持6105Q机型的优点外, 采用一缸一盖的结构,使缸盖具有良好的工艺性,并给机子

的使用和维修带来方便,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同类型的先进水平。

   1988年起,该厂以市柳东皇娘山第二生产基地为重点进行几期的技术改造和建设,投入

技改资金2300余万元, 形成5000台6105QB柴油机的生产能力。“八五”期开始,进行上1万

台生产能力的技术改造和建设, 投入技改资金3000余万元。在1万台技改实施过程中,由于

汽车市场需要, 该厂的“八五”规划由原来1万台修改为3万台。计划投入1.5亿元,在原有

的1万台基础上,新建5万台(套)能力的铸工车间、总装车间、金切车间、产品试制车间和后

方车间等5大项目。 到1995年止共投入了7100余万元。主要项目中的新铸工车间土建完成,

设备经安装调试投产使用;金切车间的21台设备也安装调试投产使用。新总装线于1995年全

面调试完成投产。相应的生产配套设施如空压站、锅炉房等也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基本上形

成了年产3万台生产能力。

   1990年, 生产6105QB柴油机2500台,工业总产值3210万元。1994年产量达到16850台,

工业总产值3.37亿元,销售收入3.79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利润8474万元。

   在技术改造中,工厂坚持走专业化生产的道路,最大限度地把零部件向厂外扩散。工厂

着重生产缸体、缸盖、凸轮轴等几个大件和关键部件,并抓好关系整机质量的铸件和总装的

质量。

   1993年,为了筹集发展所需资金,扩大生产,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该厂改组为股份制

企业。1994年10月21日,成立柳发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全厂工业总产值完成6586万元,税

利合计-1830万元,利润总额-1700万元。

 

   柳州市滤清器厂

   该厂建于1958年,位于水南路。1971年起开始生产内燃机空滤、柴滤和机滤(以下简称

“三滤”)三大类部件。是自治区机械厅和国家机械工业部工程农机司认定的“三滤”专业

厂,国家中型二类企业。

   该厂前身是市通用机电厂,属市民政局管辖的街道工厂,是由社会福利塑料厂、社会福

利通用电机厂、社会福利塑料厂合并组建的,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67年改属市重工局管理,

以后曾两易厂名,到1974年才正式改名为市滤清器厂。在此之前曾生产过电器胶木压件、小

五金件、电镀协作件和耐火材料制品。1969年为柳州农械厂配套生产“柳江”牌汽车方向盘、

变速杆手柄球、 电路接线板、时规齿轮等胶木零件。1971年7月起为柳州拖拉机厂和南宁手

扶拖拉机厂配套生产485T型和195型柴油机“三滤” 产品计2个系列8个品种。该厂按区机械

厅下达10万台(套) 能力投入80万元技改资金分3年完成。由于生产能力增大,除为区内配

套外,尚销往区外洛阳拖拉机厂等10多个主机厂,成为生产“三滤”的专业厂。以后该厂继

续投入技改资金(累计120万元) ,增加加工设备和工艺装备50台(套)。1976-1978年在

拖拉机行业一度发展的情况下,1978年一年的产量达到15万套“三滤”总成和32万件滤芯,

工业总产值365万元(70年价),利税总额54.9万元。

   1979-1982年,由于拖拉机滞销,作为配件的“三滤”产品也受到影响,产量急剧下降,

企业出现了亏损。为了解脱困境,该厂根据市场需要,曾试制并小批量生产其它产品如远红

外线烘干机、打谷机、台风扇等产品。

   1983年以后,随着微型汽车和东风柴油车试制并逐步批量投产,该厂以汽车柴、汽油机

为配套对象,进行了技术改造。到1995年止,采取自筹和贷款的形式投入了大量的技改资金,

其中投入250万元增加了1条喷漆自动生产线和1条装配线, 使工厂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登上

了一个新台阶。

   “八五”期间,该厂在企业结构上实行“一厂多制”。1983年起先后组建市橡胶制品厂

(广日橡胶厂)、市精细化工厂、市民政滤芯厂等独立核算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这些分支企

业主要以汽车配件市场为导向,开发出各种汽车橡胶杂件、滤芯系列产品以及汽车维修用的

罐装喷漆制品。

   到1995年,工厂占地面积3.06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职工448人(不含

分支机构33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7人。拥有固定资产净值989万元,设备124台(套),

喷漆自动生产线1条,滤清器装配线1条,并有一整套从产品开发到生产质量检测的仪器设备。

年生产能力4个系列19个品种规格、60万套总成和30万件滤芯。产品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

自治区。投产以来,累计生产各种“三滤”总成388万余套,滤芯296万件。1992年起,产销

突破1千万元, 1995年产销创历史最好水平,分别达到2023万元和2031万元,完成工业总产

值2344万元,利税合计92万元,利润总额15万元。

 

   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柳工”),属国有大型一档企业,位于柳太路,工

厂占地面积124万平方米,其中厂房及辅助设施建筑面积14.25万平方米。1995年有职工5578

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64人。固定资产净值26440万元。主要设备1362台(套),主要产品

有ZL50型、ZL90型、DZL50型、ZL50D型、ZL40B型、ZL60E型、ZL100型装载机以及WY40Y液压

履带式挖掘机、TY220履带式推土机等,年生产能力5000台。199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5143万

元,实现销售收入50864万元,创税利合计9020万元,利润总额5053万元。

   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原是上海内迁厂,原名柳州建筑机械制造厂,1958年11月26

日建立。为了筹建柳州建筑机械制造厂,1958年冬,由上海华东钢铁建筑厂、建筑工程部西

北金属结构厂抽调技术和管理干部,后又从北京等分配来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组成建厂骨干,

设备主要来自上海华东钢铁建筑机械厂。初建后的工厂参加了“柳钢大会战”,承担了为广

西西津水电站的闸门制作和安装和广东茂名炼油厂的金属结构制造等任务。

   1960年7月, 柳工试制成功第一台80马力的履带式推土机。同年10月试制成功大型建筑

机械2-6吨塔式起重机,并小批量生产400升混凝土搅拌机、3吨卷扬机等产品。1963年11月

更名为柳州工程机械制造厂, 归一机部领导。1964年军工“212”产品在工厂试制成功并投

入小批量生产。1970年下放自治区机械厅,1985年1月下放归属柳州市领导。

   1966年10月,柳工试制成功Z435装载机,通过鉴定并小批量生产。1970年7月1日,试制

成功国内第一台大马力Z450型装载机,12月通过产品鉴定。国家投资2700万元,扩建工厂,

Z435型和Z450型装载机从1973年起批量生产, 规划年产500台,远期规划1000台。从此柳工

纳入了国家定点生产装载机产品的发展轨道。

   1978年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转变为系列化、 专业化生产。1985年,装载机年产量达925

台, 产值首次突破亿元,达11595万元。“八五”期间,该厂积极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吸

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继研制出ZL50D和ZL40B装载机。1986年又从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引进966E

装载机专有技术,并于1988年采用租赁方式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使企业的产品得以上质量、

上品种、 上水平,提高效益,出口创汇。引进技术后的ZL60E装载机国产化率1993年达80%

以上。 从“六五”到“八五”计划期间,柳工的技改投入2.3亿元。1993年,柳工获广西最

佳科技先进企业称号。

   1988年4月, 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柳工与海南琼山县农机局联合办厂,在海南琼山县

成立了柳琼工程机械实业有限公司。 1992年5月,为了开拓国际销售市场,尽快使柳工发展

为外向型企业,柳工与香港桂龙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兴办了柳州康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1993

年11月,柳州工程机械企业集团公司成立。这是自治区内外17个成员厂组成的跨地区、跨行

业、跨所有制的集团公司。柳工还兼并了原龙江机械厂和原市铲车厂,从此柳工规模得到了

进一步的扩大。

   1985年,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达1.16亿元、利税达4587万元。到1989年增至1.86亿元,年

递增11.25%。1992年柳工税利首次突破1亿元。1993年销售突破10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1993年11月2日, 柳工正式成立广西柳工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广西第一家向社会公开发

行股票异地上市的股份制企业, 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向社会融资2.4亿元。这些资金重点

用于技术改造和内引外联,为柳工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迈出了现代化企业的第一步。

   1992-1993年,   该厂又先后开发了WY40A液压履带式挖掘机和TY220履带式推土机。

1992年,柳工生产装载机2350台,创工业产值4.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人均创税利

22639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达82615元,各项经济指标居全国同行业之首,进入全国500家最

大工业企业行列。1993年,完成工业产值6.5亿元,销售收入10.9亿元,税利合计3.2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51%、 98%和170.7%。这年,柳工获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

授予的“金马奖”,企业在机械工业部百家最大企业中排名第29位,在同行业中排第1位。

   从建厂至1995年,柳工总投资48140.4万元,而同一时期柳工累计创产值376625.8万元,

创税利97983.7万元。柳工的装载机遍布全国省、市、自治区,还出口老挝、柬埔寨、加纳、

苏丹、坦桑尼亚、南也门、巴基斯坦等27个国家。

 

   柳州市建筑机械总厂

   柳州市建筑机械总厂(简称“建机总厂”)属国有中型一档企业,厂址位于龙泉山下。

工厂占地面积11.03万平方米, 其中厂房建筑面积7.935万平方米。1995年,有职工987人,

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1人。固定资产原值3616万元,净值2872万元,主要设备498台(套)。

   市建筑机械总厂原是手工业局下属的一个建于1966年2月的半工半读中技校实习工厂。

同年10月, 改建为国内第三个建筑机械厂,主要生产油压拉伸机。1967年5月,工厂成功试

制出油压拉伸机(千斤顶)样机。当年生产YC60型千斤顶61台。从1968年至1972年,该厂除

生产YC60千斤顶外,还研制生产高压油泵,并于1972年生产出20台。随后几年,工厂主要围

绕这两大类产品进行生产。这期间还生产过水利专用启闭闸和振动夯。1984年,工厂确定以

预应力产品为主导方向。设备在1967年只有2台,1986年新增到139台;固定资产1970年只有

5万元,到1987年已增至320万元。

   1987年6月, 工厂更名为柳州市建筑机械总厂。1988年与柳州工程机械厂的第一分厂合

并(后工程厂又收回) 。1990年9月,工厂投资90万元与同济大学、广东省公路工程处共同

研制开发的OVM锚具和YCW系列千斤顶通过鉴定,被评为自治区优产品,成为企业主导产品,

并迅速在全国许多重点工程建设推广应用,产品供不应求。

   1992年10月, 工厂与同济大学、上海基础公司等9个单位联合组成国内跨地区性的东方

预应力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又与英国合资组建柳州欧维姆股份有限公司,股本金总额4350

万股。1995年,工业产值11634万元,产量油压拉伸机1870台,锚具38万套,销售收入10921

万元,利税3216万元,利润总额2300万元。

   该厂产品先后为上海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东方明珠电视塔、北京西客站主站房钢结构

整体提升和为亚运会体育馆、武汉公路桥、重庆二桥等上百项国家重点工程提供预应力机具,

担任部分施工任务。同时以符合ISO9000、FIP等国际标准的产品出口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用

于澳门新澳跨海大桥、新加坡文河桥、越南梅桥及缅甸、泰国的工程施工,取得良好信誉。

 

   柳州空气压缩机总厂

   柳州空气压缩机总厂属国有大型二档企业,在市北郊雀儿山下,工厂占地面积58万平方

米, 其中厂房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1995年有职工256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65人。固定

资产原值为20761万元,净值8234万元,主要生产设备730台,其中精密、大型、稀有设备58

台。1994年,该厂与香港远东发展机械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中外合资环宇压缩机有限公司,总

投资1875万元。工厂主要产品有:V系列空气压缩机、V系列无油润滑压缩机,D系列、L系列

煤气压缩机, VYF-22.5/5-15型增压机、空气净化器附属设备等。1995年,生产总量1194

台, 完成工业总产值14213万元,销售收入13093万元,利润总额241万元,实现利税1095万

元。 该厂生产能力达2500台,在全国同行业中排第5位。1958-1984年,该厂属自治区机械

厅领导,1984年以后归属市机电局,一直是机械部重点企业。是全国压缩机行业的骨干企业,

也是全国500家最大机械工业企业之一。

   柳压总厂的前身为柳州机械修理厂, 筹建于1958年,当时国家投资790万元。开始职工

仅有102人, 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6人,负责承担新建柳北区各厂的修配制造及一般的电机修

理任务,建厂不久面临三年困难时期,工厂只能生产非标设备,无固定方向产品,企业难以

生存。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缺少“三机一门”(即压缩机、制氧机、冷冻机、工业阀门)短线

产品的情况, 1960年2月工厂更名为柳州压缩机厂,果断转产空压机,从沈阳气体压缩机厂

调入业务和技术骨干,引进空压机图纸,1960年3月试制成功广西第一台4L-20/8型空压机,

从此跨入了全国生产空压机的行列。1961年,试制成功2Z3.5-0.65/285-300型循环压缩机;

1963年,试制成功ZY9/7型空压机;1965年,又试制成功L3.3-13/320型氮气压缩机和1P2.2-

0.2/285-300型循环压缩机, 它标志着该厂设计制造空压机的技术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以后

柳压厂不断开拓,又先后研制成功VY-9/7型空压机、BVH-10/7型、BVH-20/7型滑片式空压机、

2D8-8.7/150型氮氢压缩机、 2D7-15/50型空压机和2D7-4/285-320型循环压缩机。  特别是

1984年以来,该厂及时了解到全国各大中城市正在规划发展煤气化工程的信息,集中人力、

物力、财力,研制成功新产品煤气压缩机并形成系列化,填补了国内空白。从建厂至今,该

厂生产的压缩机已有百余种。工厂主导产品VY-9/7型空压机1981年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夺得

国家银质奖。 此外, 还有2D12-100/8型、 L3.5-30/4型、D-63/7型空压机分别于1985年、

1986年和1987年获自治区优、部优产品奖。该厂还曾生产过汽轮机、砖机、空调机和热水器

等。

   由于产品设计先进,质量优良,畅销全国各大城市,并出口到亚、非、欧洲30多个国家

和地区, 享有较高的声誉。1990年中国灭火队携带该厂生产的VY-12/7型空压机赴科威特灭

火,为扑灭油田大火立了功。1988年该厂为北京提供的14台2D12-150/3.5煤气机,成功地为

亚运会主会场的火炬及亚运村及大宾馆输送煤气,赢得高度赞誉。该厂还先后向北京、天津、

上海、沈阳、大连、广州、武汉、长春、杭州、福州等几十个大中城市煤气工程项目提供了

不同型号的煤气压缩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柳州力风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柳州第二空气压缩机总厂)

   柳州力风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属国有大型二档企业,厂址位于城站路,工厂占地面积25万

平方米, 1995年有职工2374人, 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46人。固定资产原值12789万元,净值

8234万元。 主要设备1248台(套)。公司原名柳州第二空气压缩机总厂,1994年3月改组为

柳州力风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总股本7000万股,其中国家股占59%;法人股占23%;个

人股18%。1994年,与意大利福来德满集团公司合资筹建高达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螺杆压缩

机、干燥器。1994年与美国明达克公司合资筹建怡风涡卷压缩机实业有限公司。该厂主要生

产气体压缩机、空气干燥净化设备、塑料成型机械、电控设备、医用高压氧舱和新型高效冷

却器等6大类16个系列1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产品质量优良,行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主导产品3立方米、6立方米无油润滑压缩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以

上。1995年,生产总量2114台,完成工业总产值16506万元,销售收入14031万元,实现税利

1789万元。

   1951年6月, 市法院收审所开办了柳州市新民窑厂,从事砖瓦、石灰生产。1954年改为

柳州制造厂,转产机械产品。1955-1957年批量生产农业机械,固定资产净值增加到94万元,

总产值完成449.21万元。并曾生产过12.15马力煤气机、6105型120马力柴油机。1958年,该

厂从沈阳空压机厂引进仿苏IW-3/7型、 2WY-6/7型空压机图纸,当年试制成功,转产生产通

用机械。 1958年以来,先后试制成功3立方米、6立方米移动式空压机、10立方米螺杆机、6

立方米无油润滑压缩机等11个产品, 以及试制成功空压机配套轴承5种类型、 121个品种。

1958-1971年,该厂共生产空压机3431台。从1970年起,工厂停止农机产品生产,全部投入

空压机生产。

   从1984年开始,该厂进行大量技术改造,当年投资409.7万元,1985年投资750.3万元,

“七五” 期间投资1415万元,“八五”期间投资769万元,因而使生产能力大大提高。1994

年,工业总产值达15356万元,销售收入14923万元,利润总额700万元,实现利税2187万元,

固定资产净值达5966万元。

   至1995年, 主要产品产量达到55973台。公司在自治区内首批获得国家机械部“质量管

理奖” 。企业生产的2Z6/8-I型无油润滑压缩机、2Z-3/8-I型无油润滑压缩机、SZ-130/880

型塑料注射成型机、 CWU-6/8-B型无热再生空气干燥器先后获自治区优质产品奖;2Z-6/8-I

型无油润滑压缩机1983年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 2Z-3/8-1、Z-0.6/7型无油润滑压缩机还

获部优产品奖。

 

   柳州市铸造总厂

   该厂为国有中型二档企业,厂址位于天山路,是自治区最大的铸造专业化工厂,工厂占

地面积8.7万平方米, 厂房建筑面积27336平方米。1995年,有职工97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

员48人。 固定资产原值2995万元,净值1561万元,年生产能力2万吨。拥有80-90年代先进

水平的垂直分型无箱射压造型及气流冲击造型线等设备257台(套) 。随着生产的发展,该

厂已从建厂初期的单一产品发展到多元化产品结构,主要产品有:各种牌号的灰铸铁件、球

墨铸铁件、铸钢件、铜铸件、各种型号的供排水管、住宅用的排污管以及柔性接头管、水泥

内衬铸铁管等。1990年以来,工厂还开发了系列炼钢脱氧剂、多种型号的交直流电焊机和为

汽车生产配套的特异钢材等。铸件除供应自治区内各市县外,还销往广东、湖北、四川、云

南、江西等省区;两种铸铁管畅销国内市场,还出口东南亚。该厂生产的“奇龙”牌连续铸

铁管及灰口铸铁排水管曾获自治区优质产品奖。

   柳州市铸造总厂的前身是市铸造厂,建于1958年,隶属重工业局领导,1959年12月后开

始生产, 以手工造型生产法兰铸铁管为主, 少量生产机械铸件。1959年与市铁锅厂合并。

1961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与市红旗钢铁厂、 市青少年电机厂合并, 更名为柳州市修配厂。

1964年12月, 市重工业局从通用机械厂调拨一个铸工车间 (职工150人) 充实到修配厂。

1965年12月,重工业局又将修配厂铸工车间单独分离出来,恢复市铸造厂。1987年正式组建

为柳州市铸造总厂。1993年1月8日,该厂与香港新弯铸造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中外合作新龙

铸业有限公司。 建厂初期,工厂年产量仅100多吨,产值不足20万元。1995年,该厂完成工

业产值3870万元,产量12501吨,销售收入5255万元,实现税利229万元,利润总额12万元。

   1965年以前, 该厂以手工操作生产为主,效率很低。1966年5月,工厂引进技术,自制

设备,建成承插管连续浇铸流水线,开始了承插管机械化连续浇铸的历史,具有国内先进水

平。 同年, 该厂还成功地生产了C630车床毛坯、各种型号的水轮机铸件和其它机械铸件。

1970年,该厂用98天工期建成纯氧顶吹转炉炼钢车间生产钢锭。1972年车间改为炼钢车间,

以生产铸钢件为主, 为汽车、 工程机械提供配套件。 1977年该厂完成产量4547吨、 产值

252.2万元,是1959年的3倍。

   1987年12月建总厂以后, 狠抓技改,开拓市场,走出困境。技改投资累计934万元。到

1995年, 工厂的销售收入由1987年的1260万元增加到525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由470万元增

加到1561万元, 7年累计上缴税利997万元。1994年7月,经市政府批准,与香港置业有限公

司达成协议, 让地引资,让出老厂区86亩土地,在静兰开发区征用117亩,重建一个新铸造

厂。1995年6月20日,该厂成功地收购了破产企业柳州市轧钢厂(原二轻钢改厂)。

 

   柳州长虹机器制造公司

   柳州长虹机器制造公司(原名国营柳州长虹机械厂),该厂是1975年按国家10年规划在

桂西北兴建的国防军工企业。是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直属大型二档企业。该公司位于柳州市

郊石碑坪, 占地168.85万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7.193万平方米,是广西惟一生产航天产品

的总装厂,是集热处理、表面处理、精密铸造、精密机械加工、光学加工、电子装配于一体

的综合性加工能力较强的现代化大型企业。1978年隶属第八机械工业总局,1981年隶属航天

工业部,1993年属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至今。1978年动工兴建。1983年底基建竣工验收,生

产线全线投产并完成“先锋”产品试制,1984年试产,1985年顺利通过国家靶场鉴定,正式

承担国防生产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中央“保军转民”、“军民结合”的指导方针,公司进行民品开发

研制和生产。 先后开发出20多种民用产品, 有高档医疗医药设备、汽车部件、机电产品。

1990年先后投资1500万元使民品生产形成一定规模。该公司设有分厂9个,车间2个,处室13

个, 研究所1个,民品开发处1个,分三级管理,有职工22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00人,

具有中级职称276人,高级职称74人,设备1910台,其中大型设备5台,精密设备16台,锻压

设备79台。

   1990年4月,广西区经委下达长虹机器制造公司微型汽车底盘生产线技改项目,投资953

万元,新建厂房1418平方米,新增设备174台,1992年投入生产,生产能力达1.5万台。同时

研制汽车真空助力器,通过国家鉴定,转入批量生产。

   医药设备分厂投资573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建成一条以专业生产MAV-1全能麻醉呼吸机、

ZTJ-800型全自动胶囊充填机、YAG-800型激光医疗机,以及其它高档医疗医药设备的生产线,

年生产能力达350台。该分厂被广西医药管理局定名为“柳州长虹医药设备厂”。

   1990-1995年,该公司先后投资15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生产线的新建、改建基本完成,

民品系列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西江造船厂

   该厂位于柳州市西江路静兰大桥附近,全厂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区58万平方

米,生产建筑面积11.1万平方米。

   1964年11月,国防工办决定在广西建船厂选定在柳州市东郊升官塘。1965年从广州四三

三厂、 四二七厂抽调26名工程技术和行政管理人员到柳州筹建。从1965年1月到1973年共投

资2249.72万元, 厂区建筑面积68147平方米,福利区建筑面积41121平方米,主要设备:金

属切削机床161台、锻压设备44台、焊接设备161台、有职工2400人。

   1966年10月至1970年,该厂曾试生产过渡产品6625艇,及纲领产品6621艇。1971─1979

年主要生产60吨舱口驳、钻探组合驳船、P72交通巡逻艇、P76交通艇、300马力和370马力内

河拖轮、400马力沿海拖轮、机动汽车轮渡、528艇、287气垫船等14种船舶等产品。

   1980年以后,开始面对市场,转轨变型,调整经营方针,开发全新产品。1988年,国防

科工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联合下文,规定该厂为封存保留军品生

产线,实施军转民,军民并举,军民结合。后来又投资850万元,对军品生产线进行了改造,

增强了军品的生产制造能力。

   民品生产有综合一、二、三分厂,纺织机械厂、钢带厂、压力容器分厂、纸袋分厂、制

锁分厂和环保分厂。 总投资2850万元, 形成年产1万吨钢带、 10万个200L闭口涂层钢桶、

1500台织布机、2万个液化石油气钢瓶、30万个防撬自行车锁、20万个水泥包装袋生产能力。

   该厂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原第六机械工业部)下属的大型二类军工企业,是广西最

大的军工造船生产厂。1965年建厂,现属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广州船舶工业公司领导,柳州

市机电局代管。 1995年有职工2000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624人,有高级职称30人,

中级职称145人,固定资产原值11060万元,净值8545万元。有各种生产设备1300台(套),设

有7个车间、7个分厂。还有第三产业以及与生产经营管理相适应的28个处室,实行军民品结

合, 船舶产品与非船舶产品相结合的方针。主要制造300吨各种钢质、铝质或钢铝混合结构

的内河及沿海高速快艇、交通艇、气垫船及特殊用途高速船舶,设计制造50米以内各种客轮、

货船、工作船拖轮、游艇、专用船舶和2000吨级驳船,以生产战斗快艇为主,也生产一、二

类压力容器,冷轧钢带及水泥、制烟、织布、起重、矿山、糖业、除尘等机械产品。建厂以

来生产船舶产品达60多个品种,非船舶产品4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国内,还远销港澳、南亚、

海湾地区和非洲。有14个产品获省部级优质产品奖。

 

   柳州市开关厂

   市开关厂是全民所有制大二型企业,机械工业部生产110(220)千伏以下高、低压电器

及其成套电气装置的重点企业。厂址位于柳石路。

   市开关厂的前身是市前锋钢铁厂,1958年7月由市手工业联社下属6个合作社抽出36名青

年筹建的。 因受条件限制炼钢不成。1959年又并入7个小厂后改名市电器开关厂,转产刀开

关、熔断器、互感器等低压电器,隶属关系转市工业局,工厂性质由集体所有制转地方国营。

1962年试制成功2面低压开关柜和6面高压开关柜,1959年开始自制钢板滚平机、折边机、角

钢较直机和大跨度冲击机等专用设备, 提高了生产开关柜的能力和质量。1963年便生产364

面开关柜。1966年生产3000多面开关柜和其它产品,实现工业总产值650万元、税利182万元,

开关柜成为工厂的拳头产品。 1966年3月改名为市开关厂。1965-1966年由该厂分出的工厂

有市电器厂、市仪表厂、市整流器厂、市晶体管厂;由该厂拨给产品设备和技术力量支援建

厂的有市高压电器厂、市电器二厂。

   1970年以来,在生产开关柜的同时,试制投产高压电器:GN-6、GN-8隔离开关(1973年

转高压电器厂生产) 、 SN10-10少油断路器配电(手)操机构、LFZ互感器等;低压电器有

HZ10组合开关、LW5万能转换开关、CJ12交流接触器、CZ0-40直流接触器、DW10空气开关等。

1979年生产开关柜6871面、 SN10-10少油断路器2176台、 低压电器22757台以及其它产品。

1979年开发节能产品PGJ1低压无功率自动补偿电容器柜首家推出,在当年全国开关行业很不

景气时,该厂揽回近7000面开关柜生产合同,产量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1981-1983年开

发、 投产电风扇、电热器、电度表。1985年开发电梯和空调器,实现了“多角经营求发展”

的目标。 到1985年,工业总产值从1980年2319万元提高到12004万元,年均递增近40%,成

为当年柳州市8家亿元企业之一, 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居全国同行前列。  1984-1987年投资

7511万元引进日本钣金柔性制造系统和开关柜制造技术;引进西德慕尼克电梯技术和设备;

新建低压电器楼; 进行110KV少油断路技改等。对开关柜进行了总体改造,钣金柔性加工系

统是由计算机控制操作的全自动生产线,使开关柜面板加工一次成型,还配以先进的折弯机、

立柱滚压成型生产线、粉末喷涂生产线。还引进西德AEG公司的WKC铠装手车式高压开关柜和

SV18抽出式低压开关柜生产技术。1987年,该厂中心试验站建成,通过国家一级计算单位验

收使该厂制造工艺先进完善,具有产高、低压开关柜1万面,高压少油断路器1万台;低压电

器产值2000万元,电风扇30万台,电度表50万只,电热器30万只的生产能力。1980-1989年

创工业总产值75884万元, 利税13677万元, 利润9548万元,分别是1959-1979年的4.99、

3.76和3.37倍。

   1992年1月,电梯产品连同职工、厂房、设备一起分出与峻岭机器厂合并。1990年以来,

开发、 投产大量更新换代产品: 高压开关柜有XGN2-10、XGN2-10Q箱型固定式,JYN6-10、

JYN6-10Q移开式(手车式),KYN1-10、KYN6-10铠装移开式,其中KYN6-10是引进德国AEG公

司技术并经全部国产化的产品;低压开关柜有JK电控柜、GGD低压开关柜、GCK电动机控制中

心、 GCZG镉镍蓄电池直流电源柜、WJBXD型10-35伏四合一集控柜等。高压电器有ZN28-10、

ZN28-10Q、 ZN35户内高压真空断路器,GW5-110Ⅱ户外高压隔离开关,LN4-35户内高压六氟

化硫断路器。低压电器有CJ20系列交流接触器、DZ20系列塑壳空气开关等。

   1995年, 该厂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职工260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16人,占总人数

12.14%, 固定资产原值11008万元,净值6299万元,主要生产设备200多台(套)、生产流

水线10条,建立有设备齐全的中心试验站。当年生产高、低压开关柜3687面;高压电器类:

少油断路器1852台、真空断路器189台、多油断路器440台;低压电器13628台;电度表35.95

万只以及其它产品,工业总产值10263万元,利润总额-341万元,税利合计540万元。产品覆

盖全国29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并受用户好评,其SN10-10少油高压断路器和台式电风扇在

1984年获国家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另有10个产品先后获省级优质产品称号。

 

   柳州市仪表总厂

   市仪表总厂是全民所有制中二型企业,国家定点生产各种工业和民用电度表的专业工厂。

该厂位于柳石路。主要产品有各类电度表、安装式板表、万用表、数字显示表、煤气表、仪

器仪表成套设备等。 仪表总厂的前身市仪表厂,1966年2月由市开关厂帮助筹建,1967年在

市九头山兴建厂房,1969年迁入今址。1970年试制电度表,1971年试制汽车仪表,为广西生

产的汽车和首批拖拉机提供配套。 1972年试制成功DD5型单相电度表50只,还生产开关板表

26070只和汽车仪表927只。1973-1979年建成冲压车间、机加工车间、仓库,并自制数控车

床、C110自动车床、半自动攻丝机和冲床机械手等生产设备,扩大了生产能力。1979年实现

工业总产值302万元,税利31万元。

   1980年,市仪表厂与市机床电器厂合并,改名为市仪表总厂。当年试制成功并投产全国

统一设计的DD25型单相电度表, 相继试制、 投产IC2型直流电流、 电压表,DY型计时器;

DS15型三相三线有功电度表;DT6三相四线有功电度表和复费率表等新产品。

   80年代后期至1995年, 该厂投资7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先后从国外引进具有80年代国

际先进水平的检测试验设备:加拿大7200瓦、精度0.1%的计时器,美国5455瓦、精度0.1%

的电能计量仪, 英国0.05%精度的全自动和半自动三相电表测试台。此外,还从哈尔滨购进

7000A6000V雷击试验装置。 1989年试制成功全国统一设计的更新换代产品DD862型单相电度

表、DT862和DS86I型三相电度表,并通过国家仪表局检查鉴定,而且在广西仪表行业率先获

得国家生产许可证和出口许可证。 199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008万元,税利451万元,被列

为柳州市50强、广西100强企业,而且还是全国仪器仪表办公用机械制造100家最大工业企业

和1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之一。

   1995年该厂有职工102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2人,固定资产原值2686万元,净值1222

万元,工厂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3.91万平方米。各种设备200多台(套),

自制带式生产线12条。有从国外引进的高精度检测设备,有全空调恒温的组装车间和测试计

量中心, 以及设备完善可做全套型式试验的试验室。具有年产电度表200万只的生产能力。

1995年生产电度表194.69万只, 居全国同行第三位,实现工业总产值7675万元,利润总额2

万元,利税47万元。该厂生产的“双力”牌DD28单相电度表和FC1200毫米吊扇获省级优质产

品称号。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还出口东南亚国家。

 

   柳州佳力电机公司

   柳州佳力电机公司(柳州电机总厂)位于飞鹅路。是全民所有制大一型企业,系国家机

械工业部生产电机、变压器、柴油发电机组的重点企业,也是广西最大的电机、变压器生产

基地。

   该公司的前身是广西省生产联社第一机电修配厂, 建于1956年5月,原厂址在谷埠街,

以修配电机和变压器为主, 是个100多人的集体所有制手工业工厂。1957年迁到今址,1958

年6月由广西生产联社下放到柳州市, 隶属市工业局,改称柳州市电机厂,转为地方国营。

同年试制成功第1台8千瓦发电机和200千伏安变压器以及J61-4型10千瓦电动机,并生产电动

机98台。1959年2月归广西区机械工业厅管理,改称柳州电机厂。这年的职工人数826人,固

定资产原值240万元,拥有加工设备81台(套)。

   1962年开始试制731型1.5千瓦单相交流同步发电机, 于1964年6月试制成功并通过省级

鉴定, 同年又试制成功5千瓦发电机。60年代,电动机由J系列发展到以J0和JO2系列为主;

变压器主要生产SJ1系列43个规格。1960-1969年产量6449台/690490千伏安,是广西惟一批

量生产变压器的厂家。

   70年代初, 电动机产品已由J02系列完全取代JO系列,还生产JS和JR系列中型机。发电

机直到70年代末仍是以小型为主。 1979年自行设计制造T2WK系列共5个规格单枢同槽无刷发

电机, 填补了国内空白。1974年试制、投产更新换代产品SL和SL1系列变压器。1970-1979

年,该厂共生产JO2电动机2.14万台/74.68万千瓦,中型电动机527台/5.6万千瓦,中小型发

电机1.58万台/2.37万千瓦, 变压器1.37万台/234.26万千伏安。 1979年该厂已发展到职工

1138人, 固定资产原值626.15万元,厂房建筑面积4.37万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294台,完

成工业总产值1443万元,实现税利147.14万元。

   1980年3月,该厂下放柳州市领导。1984年7月改称柳州电机总厂,隶属市电工仪表工业

公司。 1983-1984年生产Y系列电动机共53个规格,产量达17012台/517413.5千瓦。1984年

以后变压器生产更新换代产品SL7、S7、SZL7、S7A等5个系列100多个规格,全面取代SJ老系

列产品。 1984-1988年技改总投资5000多万元,新建厂房2.5万平方米,引进法国乔格公司

的变压器硅钢片纵剪、横剪生产线,瑞士兹瓦格公司的变压器波纹油箱和电动机钢板机壳联

合生产线,以及波纹钢板机壳电动机弯圆机生产线等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

1988年8月, 该厂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签订1FC6无刷发电机专有技术转让及许可证合同,可以

正式使用“按西门子许可证制造”标志生产。1989年与香港桂龙发展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广西

佳力电机有限公司, 生产发电机和机组,总投资310万美元。1988年试制、投产YWG和YOG系

列钢板机壳电动机,填补了国内电机行业一项空白。1988年先后试制、投产的发电机有GF系

列单相和三相柴油发电机组、 TFDW系列单相无刷同步发电机、1FC6、TFW系列三相无刷同步

发电机、TFFW型无刷可控硅相复励磁发电机和TFDWI32M-2双周波双功率单相无刷发电机等。

S9系列波纹油箱节能变压器; SZT、SZLT系列有载调压电力变压器。1980-1988年,该厂生

产S7系列变压器1972台/2924201千伏安。

   1992年8月,柳州电机总厂改为柳州佳力电机公司,1994年8月国家批准该公司拥有进出

口自主权。90年代开发试制成功GF系列三相无刷柴油发电机组(列车空调专用),低噪声方

舱电站, SFSZT110千伏、SFZ8110千伏、SFSZ8110千伏系列高压大型变压器,ST-M系列全密

封波纹油箱变压器。这些产品开发成功,标志该公司制造110千伏、40000千伏安变压器技术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992-1995年连续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双过亿元。1994年完

成工业总产值13421万元,利税899万元,利润379万元。

   1995年, 工厂占地面积5.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有职工1800人,其中工

程技术人员136人,下设12个分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1541万元,净值9600万元,各种设备

508台(套),引进国外80年代先进水平生产线关键设备4台(套)。具有年产电机70万千瓦,

发电机组20万千瓦,变压器150万千伏安的生产能力。1995年生产电动机16万千瓦、发电机8

万千瓦、变压器45万千伏安以及其它产品,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3万元,完成利润总额5万元,

实现利税486万元。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

该公司生产的731-1.5千瓦单相交流同步发电机、 TFDW-3千瓦单相交流同步发电机、 Y200-

280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SL7-100/10-0.4电力变压器、S730-500电力变压器、S20-500电力

变压器和500GF25-500内燃机发电机组7种产品于1980年至1990年间先后获省级优质产品称号。

同年YWG系列波纹钢板机壳时机获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展览银箭奖。  1FC无刷三相同步发电机

1991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上获金奖。

 

   柳州市水轮机厂

   市水轮机厂隶属市机电局,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是国家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中小型水

力机械主机的专业工厂,该厂位于屏山大道。

   该厂前身是1955年11月由4家私营小厂联营组成的市四联机器修造厂, 同年12月转为公

私合营, 改厂名为公私合营柳州市机器修配制造厂。1956年2月并入18家私营小厂,同时国

家投资100万元建厂房、购设备,按上级计划安排,这年4月试制成功1190型卧式单缸15马力

煤气机和300-BM-35型75马力水轮机,成为国内最早生产水电设备的七个厂家之一。1958年6

月又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2160型煤气机和4160型柴油机。1959年4月又并入2个小厂后改名为

柳州市通用机械厂,生产农业机械设备,为农业发电、抽水排灌,该厂批量生产2160型煤气

机,同时试制成功135匹马力的6160型柴油机,以及仿日本的195型柴油机。

   1964年, 该厂转为地方国营,改名为柳州市水轮机厂,1965年水轮机品种由1963年的8

个增到18个,还试制、投产水电配套机械——齿轮变速箱。

   1970年4月试制成功广西第一台500千瓦水轮发电机,接着又先后试制投产了3200、1600、

2500、 8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及200、160千瓦发电机。从而成为一个能生产轴流式、混流式

等6个系列12种型号水轮机以及6个规格水轮发电机、机组和配套机械的厂家。

   进入80年代, 由于开发了6105Q柴油汽车发动机,该厂兼挂柳州市汽车发动机厂牌,主

导产品由原来水电设备转为汽车发动机,到1982年基本停止了水电产品生产。1984年根据行

业归口的要求, 柳州市将该厂分为以生产水电产品为主的柳州市水轮机厂和以生产6105Q柴

油发动机为主的柳州市汽车发动机厂。分厂后,水轮机厂一方面以中小型水电设备为主导产

品, 另一方面扩大电动磨浆机、单相电动机及水电配件等调节性产品的能力。1985年9月试

制成功HZ260-WJ-42型水轮机。1986年为全国各地数十个电站提供了130万件水电设备配件,

为电站3200千瓦和2500千瓦机组提供大修配件和技术服务。1987-1988年技改投资90万元,

扩大水轮发电机组生产能力, 完善发电机生产工艺手段, 使水电设备质量合格率达98%,

1988年完成产值677万元,实现利润100.53万元。

   1995年, 该厂占地面积1.75万平方米,有职工34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0人,拥有固

定资产原值603万元,净值573万元,主要设备74台。产品有水轮机、发电机、水轮发电机组

及与机组配套的励磁机、永磁机、励磁屏、蝴蝶阀、变速箱、电动磨浆机等。该年生产水轮

发电机组11台/1.15万千瓦, 电动磨浆机5043台等,总产值952万元,实现利税110万元,利

润总额2万元。该厂水轮发电机组销往国内及出口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