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炼钢生产始于“大跃进” 时期。1958年,在全民大办钢铁过程中,建起了222座

小炼钢炉。当时的土法炼钢主要有炒钢炉、坩埚、反射炉、土转炉、冲天炉等。下半年,在

中共柳州市委“以钢为纲、生产10万吨钢”的口号下,柳州市掀起了土法炼钢的群众运动,

各行各业参加炼钢。柳州冶炼厂创造出小冲天炉炼钢法(又称为“柳州式”炼钢法),并由新

闻媒介传遍全国各地后,引起了轰动。但土法炼钢质量差,浪费严重,中央下令停止生产。

   1959年,中共市委对原建的18家钢厂和炼钢车间加以调整,确定曙光、红旗、东风、柳

机、 东方红、柳钢、柳铁7个单位为炼钢基地,其余各钢厂分别改为机械、铸造工厂或改炼

矽铁、锰铁。

   柳钢在进行1号高炉建设的同时, 也在鹧鸪江原荣军学校附近建小炼钢车间。车间由武

汉黑色冶金设计院设计, 建工部四局二公司施工。1958年9月,拥有3×0.5吨转炉的小炼钢

车间开始破土动工,同年10月4日,首先安装好一座作试验性生产用的0.5吨手摇式小转炉,

试炼出第一炉钢水。 随后经过3个多月的建设,先后安装好2.4吨/小时化铁炉1座、0.5吨空

气侧吹转炉3座。1959年1月,小炼钢车间全部竣工投产。

   小炼钢车间投产初期,由于生铁含磷、硫高,设备落后,砌筑炉衬、兑铁水、出钢及浇

注都是人工操作,工人劳动强度大,加上操作水平低,也经常发生突然停电、钢水冻结等情

况, 因而生产时断时续、产量低。从投产至1961年7月,共生产普炭钢钢锭1241吨,合格率

为89.24%。

   1960年1月21日,柳钢在厂区内建炼钢车间,投资202万元建3座公称容量12吨(实际容量

8吨)的空气侧吹转炉。

   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市内红旗、东风、前锋等

小钢厂全部停产下马。1962年,柳钢也下马。时柳钢炼钢车间土建工程已全部完工,安装工

程完成60%。

   至1966年9月,柳钢开始着手炼钢的复产准备工作。1967年1月30日,柳钢建成2号8吨侧

吹转炉,并进行简易热装试生产。1号、3号转炉也分别于1970年1月1日和7月7日建成投产。

同时, 炼钢车间把1962年停产完成的土建工程——直筒型空气侧吹转炉设备改造成6吨纯氧

转炉(即4号转炉)。1971年2月1日4号转炉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4万吨钢锭。

   1969年8月,柳钢两座3吨炉身开出式顶装料电弧炉(从上海钢铁三厂购进的旧设备)工程

破土动工。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只讲速度,不顾质量,土建质量差,施工不按设计要

求, 整个炉底浇灌断断续续,造成了后来的炉坑渗漏。1969年12月,柳钢2号电炉竣工,但

由于扩大机组和电极升降直流马达绝缘老化, 反复调试无法使用,迟至1970年3月采用可控

硅后,电炉才投入生产。1970年7月31日,1号电炉竣工,8月1日投入生产。

   1971年, 柳钢3座15吨顶吹转炉开始动工兴建。工程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相配合的方法

进行,由武汉钢铁设计院派人进行现场设计,设计能力为年产钢38.6万吨。1975年9月,1号

氧气顶吹转炉安装完毕, 并于当月30日顺利炼出第一炉钢。1976年7月20日,2号、3号转炉

相继安装完毕并投入生产。

   1967-1976年, 柳州市炼钢系统建筑安装了空气侧吹转炉、氧气顶吹转炉、电弧炉共9

座, 生产钢56.70万吨。新安装的设备产量上升幅度比较大的是柳钢1970年相继投产的3×8

吨空气侧吹转炉和2×3吨电弧炉。产量最高年份为1973年达125957吨。

   1979年,柳钢开展学首都钢铁厂活动,推行经济责任制。1980年,钢产量达16.39万吨,

合格率达94.23%。 1981年,600吨混铁炉建成投产,柳钢采用贴补加喷补的补炉法进一步提

高了该炉炉龄。1982年2月8日,方坯连铸工程破土动工。该工程设R6-1200板(方)坯连铸机

2台。 1号连铸机为二流方坯连铸机,断面尺寸为1600×200毫米,生产能力为12万吨/年。2

号机为板坯连铸机, 板坯断面尺寸为100-180×630-950毫米,生产能力为16万吨/年。采

用连铸坯可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使钢锭成材率提高6.5%-9%。1984年4月,1、2号板方

坯连铸机热负荷试车成功。 1986年4月,4000立方米制氧机投产。这些都为炼钢生产提供了

良好的条件。

   1981-1986年, 柳州市钢产量除1983年因原料不足而有所下降外,其余5年,钢产量平

均年增长18.66%以上。1984年,在完成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同时,柳钢还生产出工业纯铁,

填补了广西空白。1986年,在电力和原料供应不足的情况下,钢年产量首次突破30万吨大关,

平均冶炼合格率达96.86%。

   为进一步扩大炼钢能力, 1988年1月20日,柳钢从香港信丰钢厂引进的电炉工程正式开

工兴建。这项工程包括15吨电炉2座、R4二机二流小方坯连铸机1套。1989年11月10日,信丰

工程R4-220小方坯连铸机带负荷试车成功。该机正式投产可年产100米方坯或120米方坯8.3

万吨至9.3万吨,并可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钢水收得率。

   1989年,市龙城钢厂(后改名为西龙钢厂)成立。这是1961年以来柳州市从事黑色冶炼及

压延加工的第二家企业。该厂安装了EGX-5A型5吨电弧炉1座,设计能力为年产1.5万吨钢锭,

并于年内产钢锭3205.24吨。

   1989年7月, 广西黑色冶金系统最大环保单项工程——柳钢转炉炼钢除尘废水系统开工

兴建。该系统于1990年8月建成使用后,除尘废水基本不外排,循环回收率达91.6%,水质达

国家工业用水标准,每年还可从中回收氧化铁500多吨,价值192万元。

   1987-1990年,由于炼钢系统内部推行经济责任制,强化管理,大力采用新工艺、新技

术。 柳钢先后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卢森堡LBE技术和美国直读光谱仪,从而降低了钢铁

料耗, 提高炉龄,使钢产量逐年上升。1990年钢产量达427970吨。4年中,全市钢产量总计

249.16万吨。

   1992年3月, 柳钢转炉厂对3×15吨氧气顶吹转炉进行扩容,使整个转炉容积扩大了2.5

立方米。柳钢电炉厂引进国家冶金部热能研究院的电炉炼钢直流供电研究项目,把已有的HX

-5B型5吨电弧炉炉体改造为5吨直流电弧炉成功并试投入生产。

   1993年,柳钢转炉方坯连铸工程正式投入热负荷浇钢,并一次试产成功。该工程总投资

4000万元,设计年生产能力为40万吨。它减少了轧制道次,可提高钢坯成材率,为炼钢甩掉

钢锭模,改善劳动环境,实现优质、高产、低消耗、低成本打下了基础。

   1994年10月24日,柳钢与广州南方连铸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三流圆、方多用水平连

铸机在柳钢电炉厂热态试机并一次成功。该主机投资为1000万元,采用国内先进技术、设备,

可生产∮90毫米、∮75毫米圆无缝坯和75×75毫米、100×100毫米方坯。由于一些技术问题

尚待解决,该工程到1995年底仍未正式投产。

   “八五”期间,柳州市炼钢行业以科技为先导,加大技术改造、技术措施力度;运用新

技术,改造旧设备,立足内部挖潜,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稳

定和优化冶炼操作;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办法。这些措施促使了钢

产量的迅速提高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普遍改善。使钢产量达300.44万吨,比“七五”期间

的279.59万吨增长了7.5%。

   经过38年的建设,特别是“七五”、“八五”期间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到1995年底,柳

州市炼钢系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64万元。 全市主要炼钢设备有61公称吨电炉6座,60公称

吨转炉3座(3×8吨空气侧吹转炉及6吨纯氧侧吹转炉已于1987年拆除),600吨混铁炉1座、R6

-1200板(方) 坯链铸机2台、R4二机二流小方坯连铸机1套、罗可普型方坯连铸机2台,三流

圆、 方多用水平连铸机1台。 还有其它辅助设备。 柳州市已形成年产85万吨钢的生产能力

(1995年柳钢实际产钢73.75万吨,西龙钢厂等共产钢1.2万吨),可生产普碳钢、低合金钢、

16Mng、16MnL、16MnR、船用钢、矽钢、优碳钢等钢种。

 

                      1959-1995年柳州市钢产量表

                                                                     单位:吨

┏━━━━━┳━━━━━┳━━━┳━━━━┳━━━┳━━━┳━━━┳━━━━━┓

┃   年份   ┃   数量   ┃ 年份 ┃  数量  ┃ 年份 ┃ 数量 ┃ 年份 ┃   数量   ┃

┣━━━━━╋━━━━━╋━━━╋━━━━╋━━━╋━━━╋━━━╋━━━━━┫

┃   1959   ┃    35    ┃ 1972 ┃ 113513 ┃ 1981 ┃179003┃ 1990 ┃  432506  ┃

┣━━━━━╋━━━━━╋━━━╋━━━━╋━━━╋━━━╋━━━╋━━━━━┫

┃   1960   ┃   992    ┃ 1973 ┃ 125957 ┃ 1982 ┃194272┃ 1991 ┃  489009  ┃

┣━━━━━╋━━━━━╋━━━╋━━━━╋━━━╋━━━╋━━━╋━━━━━┫

┃   1961   ┃   214    ┃ 1974 ┃ 82071  ┃ 1983 ┃158008┃ 1992 ┃  550635  ┃

┣━━━━━╋━━━━━╋━━━╋━━━━╋━━━╋━━━╋━━━╋━━━━━┫

┃1962-1966 ┃(下马停产)┃ 1975 ┃ 78412  ┃ 1984 ┃200273┃ 1993 ┃  628396  ┃

┣━━━━━╋━━━━━╋━━━╋━━━━╋━━━╋━━━╋━━━╋━━━━━┫

┃   1967   ┃   719    ┃ 1976 ┃ 48692  ┃ 1985 ┃286287┃ 1994 ┃  628428  ┃

┣━━━━━╋━━━━━╋━━━╋━━━━╋━━━╋━━━╋━━━╋━━━━━┫

┃   1968   ┃  (停产)  ┃ 1977 ┃ 88367  ┃ 1986 ┃304248┃ 1995 ┃  754916  ┃

┣━━━━━╋━━━━━╋━━━╋━━━━╋━━━╋━━━╋━━━╋━━━━━┫

┃   1969   ┃   3545   ┃ 1978 ┃ 124220 ┃ 1987 ┃328844┃      ┃          ┃

┣━━━━━╋━━━━━╋━━━╋━━━━╋━━━╋━━━╋━━━╋━━━━━┫

┃   1970   ┃  32273   ┃ 1979 ┃ 158156 ┃ 1988 ┃320543┃      ┃          ┃

┣━━━━━╋━━━━━╋━━━╋━━━━╋━━━╋━━━╋━━━╋━━━━━┫

┃   1971   ┃  81264   ┃ 1980 ┃ 163933 ┃ 1989 ┃33909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