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的轧钢(钢压延加工)生产均属于热轧类。到1995年,全市已拥有大轧、中轧、小

轧、中板、薄板、无缝、线材、西龙轧钢等8家轧钢厂(车间)。生产的钢材品种,从小型材、

中型材发展到热轧薄板、中板、无缝钢管、线材、槽钢、角钢、扁钢、圆钢、螺纹钢、汽车

轮辋钢、压力容器板、锅炉板、船用板、轻轨等多种钢材。从普通钢种发展到低合金钢、优

质碳素钢、硅钢等钢种。

   70年代,柳州曾投资兴建热带和冷带两套当时较为先进的轧钢装备。其中,柳钢热带车

间的700毫米行星轧机是国内第一台700行星框架式轧机。 其主轧机为700毫米框式双辊行星

轧机,由西安重型机器研究所承担设计,设计年产量5.8万吨。该轧机于1974年2月破土兴建。

1978年11月,除联合剪切机组未施工外,其余工程全部竣工。1978年12月26日开机试轧,但

成品达不到设计要求,加热炉油耗过高非经改造和重建加热炉无法正常使用。后因费用开支

过大和为其开坯的大轧750轧机“下马”,700行星轧机一直停建。热带车间工程共完成厂房

建筑面积9324米, 设备总重量730吨,完成基建投资1062.1万元,其中建筑工程投资437.97

万元(其厂房后转给柳钢线材厂使用)。

   柳钢冷带车间原系广西7011厂工程项目, 后并入柳钢。车间于1970年始筹建。1973年1

月, 武汉设计院完成对车间的初步设计,并报国家冶金部批准。设计能力为年产1万吨。该

工程于1977年6月破土动工,到1978年10月,工程仅完成了场地平基及长塘公路改道的路基,

因700行星轧机试轧未过关而被迫缓建。 1979年1月25日,自治区计委通知600毫米冷带车间

停建。车间所在地至1995年止改作柳钢修建部的预制构件厂和住房。整个工程共用基建投资

752.74万元。其中,设备费682.98万元,土地征购和平基费用69.76万元。

 

   小型材轧制

   柳钢小轧厂(前身为柳钢小轧车间)是广西最早的轧钢厂。1958年10月,小轧车间400×2

/250×5轧机车间开始破土兴建。车间设计由武汉黑色冶金设计院负责,土建工程由中建部

四局二公司负责, 机电设备安装由广西冶金安装公司负责。1959年1月23日,250×5轧机建

成投产, 并首次轧出了18毫米圆钢。1960年3月7日,400×2轧机机组安装完毕,3月17日试

机, 3月29日投产。当时的生产条件较差,加热炉为烧煤加热,大部分工序靠人工操作,没

有冷床。 所用坯料是由400毫米轧机以6英寸、4英寸钢锭开坯轧成的60毫米和50毫米方坯。

轧机效率低,生产一班制,从设备到技术都比较落后。因受原料供应不足和停电等因素的影

响, 生产极不正常,产品质量差,产量低,成本高。车间自1959年3月简易投产至1962年下

马,生产各种规格的圆钢、扁钢和线材共5667吨。

   1962年7月, 柳钢下马停产,其所有生产设备由柳钢保管处接管。小轧车间除留少数职

工在厂保养设备外,一小部分转厂,大部分职工被精减回原籍。

   1965年5月8日,自治区计委、经委发出《关于柳钢400/250轧机恢复生产的通知》,要

求400/250轧机做好轧机复产的准备工作,争取6月底开轧生产。1965年5月17日,柳钢开始

进行复产检修工作,并于同年7月1日正式复产。复产初期,设备和工艺基本上没有得到改进。

当年仅生产4种规格的钢材2454吨。

   1966年,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小轧车间逐步对生产设备和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

加热炉由双排炉改为单排炉。1970年6月,改烧煤为烧重油。1973年,增建2号加热炉。又先

后改革水冷管式加热炉为汽化冷却式加热炉,取消为燃油配套的锅炉,使加热炉能利用自身

余热,用蒸汽来加热重油,从而改善了重油的雾化性能,减少了浓烟和空气污染。设备的改

造提高了加热炉的加热能力,节约了燃料。油耗也由1980年的108千克/吨降到1988年的47千

克/吨。 1969年,250毫米轧机安装正反围盘,更换主电机,1986年又将成品和成品前250毫

米轧机,改为短应力线轧机。

   1981年10月,小轧厂开始轧制螺纹钢,其新“月牙型”螺纹钢获自治区经委“工业产品

百花奖”。小轧的1号加热炉采用耐火可塑料捣制,安装有无水冷滑轨和B型低压比例调节喷

油嘴。 1983年获自治区科技二等奖。1986年12月,控冷轧制螺纹钢和LQ-1型水冷装置通过

自治区技术鉴定。

   1990年以后是小轧厂生产的发展期。5年间产品产量以每年5.78%的速度增长,多次刷新、

打破该厂的班产、月产、年产历史记录,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1992年,小轧厂

对轧机导卫、 夹板、接轴及螺纹钢成品孔月牙横筋、250毫米轧机圆盘进行改造。1993年又

对400毫米和250毫米轧机进行改造, 同时还开发轧制∮12.75毫米、∮19毫米规格圆钢,填

补了广西产品生产的空白。 1994年将250毫米轧机换成闭口式的新轧机,对原料跨进行了改

造,进行技术攻关,使成材率从全国第13位跃至第8位。1995年,改进了250毫米轧机进口导

卫的固定型式, 并将400毫米轧机机前翻钢装置改为全封闭滑槽型式,完成小轧一火成材改

造项目中主机列图纸设计修改工作, 还安装并调试试车160吨冷剪机。小轧厂生产的∮14毫

米、∮16毫米、∮18毫米、∮20毫米圆钢和∮14毫米、∮16毫米、∮18毫米、∮20毫米螺纹

钢,均获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

   除柳钢小轧厂外, 市西龙轧钢厂的小型材生产也有一定规模。该厂主要设备有:∮300

毫米×2/∮250毫米×3轧钢机1套,其中1架∮250毫米为短应力线轧机架、重油加热炉1座、

100吨重油储油池1座、15吨储油罐2个、∮280毫米×3轧钢机1套、煤加热炉1座。

   1989年,西龙钢厂曾安装∮250毫米×3轧机1组,煤加热炉1座,进行少量生产。1991年,

炼钢车间主厂房副跨内安装∮300毫米×2/∮250毫米×3轧机1套, 组成轧钢生产线,采用

钢锭一火成材工艺进行生产。1991年,试轧小型钢材216.78吨。

   1992年以后,西龙钢厂生产产量逐步提高。1993年为取得螺纹钢生产许可证,该厂加强

了工艺装备的改进和完善,建立监督体系,对产品质量进行跟踪监控,提高了产品合格率。

当年轧制弹簧扁钢30吨, 利用中间轧废及切头在280轧机上生产小尺寸钢材837.48吨,钢材

合格率达97.11%。

   1994年,轧制汽车用弹簧扁钢80吨,其它小型钢1.57万吨,并在轧辊上刻制了龙钢产品

标志。该厂还投资20万元对冷床进行改造,投资23万元在∮250毫米轧机上加1架短应力轧机。

西龙钢厂1993年已具备年产2.5万吨钢材的生产能力,并获冶金部∮2.5毫米-∮20毫米建筑

用20MnSi螺纹钢筋生产许可证,钢材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成材率稳定在90%以上,并逐步

形成了产品销售网络。1995年,该厂产小型材1.77万吨,合格率达96.49%。

 

   中型材轧制

   柳州中型钢材生产集中在柳钢中轧厂(前身为柳钢中轧车间) 。该厂建于1966年7月,建

设工程分两步走: 先简易投产,边生产边进行基建,然后全面投产。10月,500/400×3轧

机工程破土动工, 土建及设备安装均由广西冶建公司承担。翌年7月,简易厂房陆续建成,

同时也安装了一些生产设备。但当时适逢“文化大革命”,整个基建和安装工作处于停顿或

半停顿状态。直至1968年秋,施工才基本恢复正常。

   1969年3月, 第一期工程竣工,建成厂房面积3851平方米,并建成以煤为燃料的简易加

热炉1座, 400毫米轧机一、二机架,60吨热剪机和500毫米矫直机设备亦已安装完毕。3月8

日设备投入生产。

   简易生产期间,设备简陋,工艺技术落后,大部分工序都是手工操作。此外,工人多数

未经专门培训,对生产工艺和设备都比较生疏,加上管理机构不健全,致使这个时期生产产

量低,质量差。1969年最高班产30吨左右,全年共生产60毫米钢坯1.05万吨。1970年,产量

略有提高, 年产60毫米钢坯2.76万吨,50×50×5毫米角钢181吨。两年中只生产钢坯 (材)

3.83万吨,平均机时产量7.5吨,吨钢煤耗高达250.75公斤。

   1971年2月中轧车间第二期工程竣工时, 厂房建筑总面积已达1.45万平方米,以重油为

燃料的1号加热炉取代了简易燃煤加热炉, 建成550毫米轧机和400毫米轧机三机架,  直径

1500(1000) 毫米热锯和100吨热剪机等设备也同时投入生产。此时,设备和人员都比简易生

产时期配套,从加热、轧钢至矫直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加强了对生产现场的调

度和指挥,提高了产量;产品品种也由原来的以开60毫米钢坯为主,向生产多种钢坯和钢材

发展。

   这一时期,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中轧车间扩建了一些工程:1972年投资31.2万元,建

成二号加热炉;1973年投资40.2万元,建成轧切削车间,接长主跨和副跨。

   1978年,中轧车间生产由开坯为主转为轧材为主后,由于工艺技术上的一些问题一时难

以解决, 以及原料和电力不足和设备故障多等原因, 造成产量大幅度下降,年内仅产钢材

(坯)5.51万吨。翌年,产量下降到4.53万吨。

   1980年以后, 中轧进行挖潜、改造和配套工作。1983年10月,投资20万元对1号加热炉

进行全面技术改造,采用硅酸铝纤维和高温节能新涂料进行保温,使加热炉效由原来的32.8

%提高到50%,从1978年的等外炉晋升为1984年的一等炉。1986年4月,投资60万元对2号加热

炉进行改造。 1989年,投资105万元将400Ⅲ机架改为短应力线轧机,同时完成对550轧机后

座、 YOC-120减速机、鼓风机房、2号汽化楼、炉后辊道装钢、炉后电子秤安装、1832平方

米原料跨屋面大修的改造项目。

   1980-1989年,中轧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除1981年、1988年、1989年由于缺电缺坯严

重, 以及市场中型材需求量急剧下降等外部原因造成年平均停产165天外,其余年份钢材产

量都平均在7万吨以上。 尤其是1986年,中轧厂在落实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狠抓名优产品

的生产,挖潜力,抓效益,提高钢材合格率和成材率,降低成本,同时实行负偏差轧制,定

尺包装和理论计重,以增加盈利。这一年年产钢材(坯)10.20万吨,其中优质钢材3.34万吨,

定尺钢材6.11万吨,负偏差增重钢材2414吨,创利润666.27万元。

   1990年以后,中轧厂在抓生产的同时,加强了轧钢工艺方面的革新改造,使成材率有了

较大提高。1991年,在全国22家中型企业中,成材率在从锭至材的生产过程中居第一位,在

从坯到材的过程中居第三位,合格率达99.08%,居全国同行业第五位,并一次性通过国家建

筑用材质量监测中心和自治区质量监测中心强制性抽查。1992年,中轧年产钢材12.01万吨,

首次突破设计能力。1993年,轧制轮辋钢获成功。1995年,投资2280万元的一火成材改造一

次试车成功,当年即投产。到1995年,中轧产品的品种规格有5号、6.3号、7.5号角钢,8号、

10号、12号槽钢,5.00S轮辋钢;11公斤/米轻轨,80×8毫米、100×10毫米扁钢。其中5号

角钢被冶金部评为优质产品。6.3号、7.5号角钢和8号、10号槽钢,被评为自治区优质产品。

部分钢材钢坯出口日本和东南亚。

 

   开坯轧制

   柳钢650厂前身为柳钢大轧车间、大轧厂,1974年12月破土兴建,设计能力为21万吨/年,

其中包括型材坯7.5万吨,38公斤重轨2万吨,无缝坯1万吨,薄板坯3万吨,中型材7.5万吨。

由于750毫米轧机未建设,因此,650×3轧机以开坯为主,年产量可达27万吨。

   1977年10月, 大轧设备安装试机完毕,同年11月1日点火烘炉,20日一次试轧75毫米方

坯成功,产品质量达部颁标准。

   650厂自投产以来, 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逐年增加。1985年,大轧厂实行全面的经济承包

责任制,包定员、产量、内部利润、单位产品,工资含量随产量的多少增减。当年大轧产量

达22.31万吨,超额完成年产量承包指标。

   1978-1986年, 大轧厂完成技术改造和革新项目46项,其中,250吨热剪机改造,电子

开关改造,60毫米、75毫米、90毫米方坯轧制减少道次工艺改造以及剪切机改造等项目曾受

嘉奖。

   大轧厂还不断改变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需要,1981年生产出口钢坯3万多吨,创汇700多

万美元。 1985年把柳钢积压多年的矮胖锭和8英吋硅钢锭开坯成功,减少了资金积压。1986

年组织生产无缝管坯技术攻关,为生产无缝管坯打下了基础。1988年创造轧制锰钢60方坯日

产800吨的历史记录。1989年10月18日,创轧锰钢75方坯班产355.58吨的历史记录。

   1990年以后,大轧厂强化内功,开展了系列劳动竞赛。1992年,大轧厂年产量首次超过

设计能力, 达年产27.53万吨,1994年年产32.39万吨,1995年又创年产32.51万吨的最高记

录。到1995年底,大轧厂的主要产品有50、60、75、80、90、100、105、110毫米方坯,240

×(10-20)毫米薄板坯,260×(10-20)毫米薄板坯,直径75毫米无缝钢管坯等。

 

   中厚板轧制

   柳钢中板厂(前身是柳钢中板车间)是广西乃至两广、云贵地区主要的中板生产厂家。该

厂筹建于1971年初,原是在广西宜山筹建的7011厂的生产车间,1970年11月并入柳钢。该厂

设有2300毫米三辊劳特式轧机1套、双排料连续加热炉1座、十一辊矫直机2台、20×400毫米

液压剪断机4台、15776×2400毫米大盘式常化炉1座(未投产),原设计能力为年产4.5-20×

1500-1800毫米中板15万吨。

   1973年2月, 中板车间工程破土动工,设备安装由广西区建五公司承担。1973年11月,

开始安装设备。1974年9月,翻板前的设备全部安装完毕并进行单机和联动试车,9月30日开

机试轧,10月15日试轧成功,当年轧制厚度为6-18毫米的钢板780吨,其尺寸公差、表面质

量、机械性能均符合国家标准。

   1975-1981年,中板厂的产品绝大多数为厚规格普碳板,钢板剪边不完整甚至不剪边,

因而用户意见较大。由于原材料供应不足和管理上的原因,该厂年产量一直在2万-4万吨之

间徘徊。

   1982年,中板厂把原设计的液压剪改为电动剪,并设计制造了定尺机、推钢机等辅助设

备,将滑动冷床改为滚动式。这些改造革新为提高钢板质量和定尺交货创造了条件。1982年

10月,中板厂生产的B级船板正式获国家船检局工厂认可证书。同年,中板厂进行企业整改,

推行经济责任制。1984年,实行“分组操作、丢牌轧制、分组统计考核”的办法,取得了明

显的经济效益。1985年,获冶金部船板生产许可证。1986年,该厂综合成材率在全国21家中

板厂中由原来的倒数第三名跃为第二名。1989年推广应用中板负偏差轧制最佳控制值,使中

板综合成材率达89.97%,名列全国21家中板厂第一位。1983-1995年,中板厂有6项产品获

奖,B级船板1983年获自治区百花奖,1984年获自治区优质产品奖。1992年,船板、20g板被

评为广西优质产品,16MnL获广西新产品百花奖。2米以上超宽板也通过了自治区级技术鉴定。

1995年,2米以上超宽中厚板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6Mng锅炉板研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

三等奖。

   1990年后,中板厂进行轧双倍尺钢板技术攻关和容器板100%探伤,使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1992年进行减少钢板刮伤、 钢板表面麻点、16MnR“一条龙”及定尺钢板定尺率和成材率攻

关,利用计算机预报终轧温度最佳值,指导轧制船板对终轧温度的控制,解决了船板抗拉强

度超上限问题, 提高船板合格率达10%以上。 1992年,中板厂成材率 (91.4%) 、人均产值

(339.03万元/年)、吨钢电耗(39.29千瓦时)三个指标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中板厂改造工程是柳钢年产100万吨钢材总体规划的一部分, 工程分为一期、二期。一

期工程于1993年10月全面开工,包括新增主厂房、轧制生产线工艺设备、电气自动化控制系

统和辅助配套设施四大项。 其中的轧机为目前国内先进的2800毫米4辊可逆式中板轧机,加

热炉总建筑面积约2.21万平方米,工程总预算为25912.79万元。工程由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

设计,广西冶建公司承建,设计能力为年产35万吨。钢板宽度由2100毫米增至2500毫米,厚

度由6毫米-25毫米拓至4.5毫米-30毫米之间,工程投产后,产品品种规格由140个增至200

多个,从而提高了中板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1994年,中板厂走科技兴厂之路,把革新、改造项目以承包方式落实到个人,促进了激

光测厚、激光打标新技术的应用,并采用计算机改造完善超声波探伤,在定尺板材多、钢质

不稳定、轧双倍尺板形不易控制的情况下,保持了中板合格率和成材率。

   1995年,钢材市场不景气,钢材销售价格大幅度下浮。中板厂以销定产,及时调整产品

结构, 扩大出口量,年产出口板54967吨,创汇近2000万美元。1987-1995年,该厂出口产

品13.17万吨, 优质中板远销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柳钢各分厂中的创汇和盈利

大户。

 

   薄板轧制

   柳州的薄板生产集中在柳钢薄板厂,其前身为柳钢薄板车间。薄板车间原为广西7011厂

建设项目。1970年11月,随7011厂并入柳钢。

   该厂的生产主体设备有太原重型机器厂和太原矿山机器厂制造的1200毫米2辊迭轧式薄

板机1组2架,链式加热炉2座,70吨铡刀式板坯剪1台,常化炉1座(未使用) ,罩式退火炉12

座(其中煤气炉8座),电热炉4座,17辊、21辊矫直机各1台,圆盘联合剪切机组1组,酸洗

机、镀锌机各1组(已停用)。

   薄板轧机工艺由武汉钢铁设计院负责, 设计能力为年产3.5万吨,产品为厚度0.5-3毫

米普碳的钢薄板,也有部分优质碳素钢薄板、低硅钢片薄板、镀锌薄板等。

   1971年4月, 柳钢薄板车间破土动工,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均由广西区第五建筑工程公

司负责。1972年9月,工艺线上的主要生产设备安装完毕,同年10月2日,在上海钢铁三厂第

一薄板车间4位师傅的指导下, 一次试轧成功。从此,薄板厂进入了边生产、边填平补齐的

简易生产阶段。

   简易投产后,薄板车间陆续增加一些投资,先后于1973年11月和1974年12月扩建了原料

跨及主厂房。 1973年6月至1976年12月,原先安装的一些设备也相继竣工投产,其中包括罩

式退火炉、轧辊车床、轧辊磨床、圆盘联合剪切机组等。当时,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新产

品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也逐步开展: 1973年下半年,试轧0.8毫米薄板双倍尺;1974年,试生

产镀锌薄板和低硅钢片薄板;1975年,进行轧辊自动测温试验。

   1977-1980年,由于外部坯料供应不足,电力紧张,产品滞销,薄板厂濒于“下马”转

产,职工靠打蚂蝗钉、做蜂窝煤炉、制作电风扇等弥补工作量的不足。

   1981年,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薄板厂生产有所回升, 当年产量突破2万吨。1982-

1985年,产量逐年上升,1985年达到2.71万吨。1986和1987年两年产量有所回落,1988年上

升到27865吨。1989-1994年,年产量平均在1.80万吨左右,直至1995年才达到30012吨。

   薄板厂在抓管理、抓经营工作的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1978年试产08Re薄板、08AI板、

45号钢薄板。1979年8月开始试轧沸腾钢薄板,使薄板合格率由原来的83.76%上升为92.91%。

1982年,沸腾钢薄板粘结攻关小组获国家经委颁发的“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 (1985

年又获得冶金工业部先进质量管理小组称号) 。1984年,轧辊预热系统采用微机控制,保证

了预热质量, 延长了轧辊的使用寿命,降低了辊耗。1984年9月,薄板厂生产的1.25毫米普

碳薄板获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1-2.5毫米普通碳素结构热轧薄板被评为广西名优

产品。 1989年试生产油桶板和矽钢片并通过自治区鉴定。1991年,开发15MnHP焊瓶板和2.5

大板。1992年8月,15MnHP板通过区(省) 级技术鉴定,10月,冶金工业部颁发了硅钢片生产

许可证。

 

   无缝钢管轧制

   柳州轧制无缝钢管的厂家是柳钢无缝钢管厂 (前身为柳钢无缝钢管车间) 。该厂筹建于

1969年,由武汉钢铁设计院、广西综合设计院、广西冶金设计院等单位设计。设计方案为:

年生产各种碳素钢冷拔无缝管6000吨。 主要生产设备包括∮76毫米无缝钢管穿孔机组1套,

∮76毫米自动轧管机组1套, 65吨单链冷拔机1台,20吨双链冷拔机3台,5吨双链冷拔机1台

及相应的辅助设备、设施。车间分为热轧和冷拔两部分。热轧部分仅为冷拔提供毛坯(荒管),

冷拔产品为碳素钢冷拔无缝管。

   无缝钢管车间土建工程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进行。 主厂房设计工作于1970年6月开

始,当年9月竣工验收,由广西区第三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施工。1972年7月生产线的主要设备

安装完毕, 同年9月一次试机成功。当年试产无缝钢管200吨,其中一等品117吨。从此,无

缝车间开始进入简易生产阶段。

   在简易生产期间,无缝钢管车间按工艺设计要求,加紧建设不断完善,到1974年无缝钢

管工程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转入正式投产阶段。投产初期钢坯大部分有缩孔、夹杂、气泡、

微裂纹等质量问题,加上操作不良,管理不善,使生产连年陷入产量低、合格率低、成材率

低、单位成本高的“三低一高”被动局面,连年亏损。1974-1978年,亏损总额达312.81万

元。

   1979年以后,无缝钢管厂进行了一系列治理整顿工作。在生产管理上建立各级管理机构,

加强了生产指挥系统,初步改变生产管理落后、技术管理混乱的状况。1979年,无缝车间开

始扭亏为盈,当年盈利57.6万元。在生产设施更新、改造方面,1979年11月,投资56万元,

增建65吨冷拔机1台, 并于1986年底安装调试完毕,投入使用。1985年10月投资14万元,对

酸洗跨进行扩建改造,1986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1986年投资75万元,新建无水冷辊式退火

炉1座,并于1987年9月建成使用。

   1988年,无缝钢管厂首家与总厂签订承包经营合同,增强了竞争机制,建立质量监督网,

注重新产品开发。1988年广西区质量检测中心对无缝产品进行多次抽查,产品合格率均在98

%以上。 10-20号、∮25-63.5×2.5-6低中锅炉用冷拔无缝钢管和10-20号、∮16.1-65

×2-6结构用无缝钢管两个系列多种规格获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1989年试生产厚壁管、方

型管、短型管、35#管、45#管。1992年开发∮25×2.5流体管和大口径无缝钢管并通过鉴定。

1993年试制成功∮75×5-∮85×10结构管。 1995年,完成了30多个难度极大的产品规格工

艺设计,并顺利实施于生产。其中包括高炉建设用的∮34×4×12000毫米超长管生产。为开

发生产20#高压锅炉管, 无缝厂投资50万元建设一条探伤设备,经过调试使用,通过了国家

无损检测中心的设备认证。 9月,国家检测中心对无缝锅炉管三个规格的抽检中,各项检测

项目全部一次性合格。该厂生产自1985年突破万吨大关后,呈曲线发展状况。1989年达1.37

万吨,是1985年以来创下的最好年产纪录。1995年该厂生产量为9029吨,合格率为98.55%,

成材率为76.02%。

 

   线材轧制

   柳州的线材生产在80年代逐渐形成规模,主要生产厂家为柳钢线材厂 (前身为柳钢附属

企业总公司线材厂)。该厂生产的主要产品是∮6.5毫米普碳钢热轧盘条,原设计能力为年产

4万吨。主要设备、设施有连续式无水冷滑轨钢坯加热炉1座,∮400毫米轧机1组2架,∮250

毫米轧机1组4架,∮280毫米复二重轧机3组6架,钟罩式卷线机2台。此外还有链式运输机、

集卷机、推钢机及其它附属设备。

   线材厂筹建于1984年10月,原为全民所有、集体经营性质,1986年转由柳钢直接管理,

性质也随之改为全民所有制。 线材厂设计工作由柳钢设计所等单位承担,主要设备中的400

毫米轧机、 卷线机组等由机修分厂承制,250毫米轧机、复二重轧机是库存设备,厂房是原

700行星热带车间厂房。 其它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由柳钢修建部承担,动力设施由动力

厂承担, 铁路专用线由柳钢运输部承担。工艺线上的主要设备于1986年2月安装完毕,3月6

日进行空载联动试车, 4月14日试轧成功,当天轧制∮65毫米盘条31卷。当月22日,投入简

易生产。生产初期,由于部分设备未配套,设备落后,生产工人不足,管理跟不上等多种原

因,线材各项经济指标比较低,1986年合格率仅为79.6%,成材率为74.89%。

   1988-1989年, 由于缺电、缺坯严重,两年时间仅生产282天。线材厂利用待电待坯的

时机对工艺、 设备进行了改造: 1988年,进行双槽轧制攻关,并获成功;对400轧机K11至

K17孔型进行修改;将冷铸铁出钢槽改为锆刚玉出钢槽,节约了能源;抓新产品∮8毫米线材

的开发。

   1991年,线材厂完成了三个主机系列、双重轨道、加热炉、输送链板等70多项大中修和

改造任务, 为生产提供设备保障。改造后的轧机月产量提高18.78%,成材率提高3.56%,减

少中间轧废。 年内还开发轧制∮6.5毫米H08A焊条新品种。1995年,线材厂又开发出∮10毫

米线材新品种,填补了广西产品生产的空白。

   1990年,线材生产达30006吨,1992年首次突破年产4万吨大关,1995年完成产量5.54万

吨,合格率达96.11%,成材率也达91.44%,迈上了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