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的卷烟制造业源于烟丝加工业。清代,柳州已采用原始的工具(烟丝刨)进行烟叶加
工,除供自用外,还进行集市交易。到民国17-22年(1928-1933年),柳州从事烟丝加工的
行铺已达10户。但由于仍维持在使用较原始的生产工具进行手工生产,产量很低 (每人每台
机日产量26市斤),全县日产销烟丝3000市斤,雇工达200多人。个别较好的店铺,如“李西
昌”,雇工40多人,拥有烟丝刨30座,日产销烟丝800市斤。平均每户日产烟丝约300市斤,
雇工20人左右。原料来源,当时全来自附近乡镇产的土烟,如石龙、大湾等地。销售市场,
沿柳江上溯到长安、 丹洲、三江、富禄,以及贵州的榕江,均销柳州烟丝,约占70%;沿江
而下,下游的桂平、梧州,以至广州,约占20%;本县仅占10%。生产的品种当时分熟烟、兰
花烟、 生切烟3种。这时是柳州烟丝加工业的黄金时期。到民国23年开始衰落,全县日产销
量由原3000市斤下跌至800市斤, 雇工也由原200多人减至30多人。当时有2户较好的店铺,
平均每户年产熟烟和兰花烟65900市斤,生切烟150市斤;平均每户日产量也只有199.69市斤,
雇工为6-7人,只及上年的六成。由于生产水平长期处于原始、落后状态,不加改良;产品
不思改进,以至在市场上无力与新兴的外埠纸烟相抗争。当时,广州产纸烟,如“欢迎”牌、
“康乐”牌,源源不断地涌向柳州及内地倾销,柳州烟丝原拥有的市场逐渐被取而代之。此
外, 从民国11年起, 广西每年均耗费大量的资金进口纸烟, 到民国20年, 进口货额达
53.4408万两(海关两),进口纸烟数量也增至5790担(100市斤为一担)。以至外货烟充斥市场,
危及地方民族工业的生存。
民国20年 (1931年) ,柳州首家民营卷烟厂“广西纸烟厂”在县郊羊角山创办,总投资
300万元(国币) 。由于生产技术上仍沿用传统的手工卷烟方式,产量低微,以至于无法与外
货烟在地方上作抗争,从成立之日起,便陷于步履艰难。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沿海城市相继沦陷,交通阻塞,纸烟来源日趋缺乏,
市场又供不应求。沦陷区难民南移进入柳州,同时,也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带来了卷烟
生产技术和手摇卷烟机。 柳州原经营烟丝加工业的店商,在新的需求及利润驱使之下,80%
兼营手工卷烟业,逐渐成为主业。从民国27年起,柳州先后开办了美光烟厂(民国27年开办,
注册资本金2万元国币)、华南雪茄烟厂(28年1月,300万元)、李西昌烟厂(29年,10万元)、
柳南烟厂(30年,10万元)、德生纸烟厂(30年7月,10万元)、三光烟厂(31年2月,60万元)、
时兴烟厂(31年2月,30万元)、香港烟厂(31年3月,6万元)、天华烟厂(31年8月,70万元)。
到民国31年, 柳州已拥有民营卷烟厂10户, 资本总和798万元,雇工达584人,年外销香烟
652大箱(最初为“地球”牌和“单车”牌)、雪茄烟609.22万支(最早为“万国”牌、10支装
“皇后”牌、20支装“双轮”牌) 。原料最初利用本地产烟叶作烟料,后因该烟叶含多种油
质,味极辣,性薰,大部人不习惯抽。到民国33年改用广东南雄县产烟丝(未改良型)作主料,
渗入本地烟丝。烟料虽有改进,但生产仍为手工操作,产量很低,当时,较好的企业日产量
才80条(10包为1条) ,若无交通阻塞等战争因素,这些厂是很难在与外货烟的竞争中获得生
存的。33年春,柳州卷烟业迅猛发展,厂家增至40多户,较具规模的也有27户。到该年11月,
日本侵略军侵占柳州,大部分烟厂撤往贵州及昆明一带,少量就地停闭,后遭破坏。
民国34年(1945年) 6月底柳州光复,各烟厂陆续回迁,操办重新开业,当年恢复营业的
只有8户,日产量最高的可达88条。35年柳州卷烟业逐渐恢复元气,不仅数量上恢复到25户,
而且在生产技术上也由原使用手摇卷烟机生产,进化到使用电动小型卷烟机生产,产量每分
钟可生产卷烟166-233支,平均每户日产量达1.59-2.23大箱(按日8小时生产计) 烟料上,
有4户率先改用贵州贵定县产美国良种烟叶作烟料。 品质及产量的提高,销路也渐拓宽,当
年,全县产销量达1780大箱。
据原柳江县商会史料记载,民国34-37年(1945-1948年),曾在柳州开办的卷烟厂、行、
公司共有37户,资本总和达19583万元(国币)。其中,较具规模的有13户。如新华卷烟厂(民
国36年元旦开办,注册资本金1亿元)、大陆烟厂(35年2月,4000万元)、华孚烟行(35年7月,
800万元) 、亚细亚烟厂(36年1月,500万元)、成泰烟行(36年6月,500万元)、越华烟厂(36
年11月,500万元)、中孚烟厂(36年5月,400万元)、达中烟厂(36年9月,400万元)、远东烟
厂(36年1月,300万元)、广全烟厂(35年10月,200万元)、中亚烟草公司(35年4月,200万元)、
天生烟厂(35年3月,200万元)、福兴华烟草厂柳州分厂(35年7月,200万元)。此外,还有香
港烟厂(35年10月重新注册,60万元) 、安南烟厂(35年9月,50万元)、天然烟厂(35年1月,
50万元)、美光烟厂(34年12月,20万元)、罗民生烟厂(34年11月,10万元)、夏盈昌烟厂(34
年9月,5万元)等一批小型烟厂。其中,民国34年开办的有8户;35年开办的有17户;36年开
办的有12户;到37年累总达37户。
民国34-35年(1945-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阻断了多年的交通才得以修通,柳
州卷烟业也正在恢复之中。这时,由水路从广州、梧州走私进入柳州的大批美国、英国产香
烟一时充斥市场;上海、衡阳等地的外埠烟也乘虚而入。一批官僚买办、军阀、投机商人依
权仗势大肆进行投机买卖及走私活动,控制市场,获取暴利。这些外货烟一般装璜美观、品
质不下,价格又便宜,市民爱抽。柳州销售外货烟的烟行35年时才10家;37年发展到30家;
38年7月猛增至90家,9月竟达120家。当时,柳州的卷烟市场,外货烟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
本地烟被迫退缩为30%。 这对柳州卷烟业的生存及发展是个致命的打击。由于恶劣的市场环
境,柳州各烟厂为求生存,不得不耗费血本,在产品品质上及技术装备上求高求新,与外货
烟作殊死的抗争。
民国35年(1946年)秋,由旅贵州贵定县专营烟业的福建同乡苏子牧等57人,集资255股,
股金25500万元(国币),于河南太平街6号创办柳州新华卷烟厂,最初有职工70人。他们总结
了前人办厂的经验,率先从澳门引进大型卷烟机1台,中型切丝机2台。产量比原小型卷烟机
提高了3倍,每分钟可产卷烟500-700支,日产量(按三班倒,24小时计)可达14.4-20大箱。
并且克服了行业中手工卷烟长期存在的烟支空头、长短不一、大小不匀、松紧各异等弊病,
生产出来的产品烟支饱满,松紧适宜;又采用了贵州贵定县优质烟叶作烟料,产品一出,就
受到销售商的欢迎。
民国36年(1947年)元旦,新华卷烟厂正式投产,当时,生产的第一个产品是“大英雄”,
曾红极一时(从1947年1月至1955年1月,该厂一直生产、销售大英雄、福星两品牌产品)。最
初,产品销往桂林、宜山、金城江、长安、三江等地。此时,大陆、越华、中孚、广全、中
亚、 福兴华、罗民生7户烟厂,也注重产品品质与技术的提高;改用贵定县产烟料;改良烟
品包装,从广州、香港,甚至从埃及进口包装材料及香料,确保产品品质;产品信誉提高,
顾客登门定购。是年秋,大陆、中亚两厂也争设大型卷烟机各1台,日产量提高到7-8大箱。
柳州产卷烟,随着产品品质的提高,产量的扩大,销路也随之拓宽。当时,销往上海的占10
%;销往广州的占40%;销往贵阳的占25%;销往附近县份及本地的占25%。一时,柳州货竟能
与外货并驾齐驱。是年,全县卷烟总产量达11280大箱,平均月总产量为940大箱;各厂工人
总数达500多人,平均每厂有固定工8-10人、临时工30-40人不等(撕烟及包装)。同时,一
批技术装备差、产品质量较差、生产成本较高,遭受外货烟打击较严重、销售成问题的小型
烟厂相继破产,全县仅剩下新华、大陆、中亚、中孚等8户烟厂。
民国37年(1948年)初,卷烟行业购设大型卷烟机数量增至4台(新华2台、大陆1台、中亚
1台)。是年秋,大型卷烟机数量又扩至7台(新华4台、大陆2台、中亚1台)。该年底,新华卷
烟厂又将大型卷烟机和中型切丝机总数扩大到各6台,职工人数也由原来70人增至300多人,
日产量也由原20箱增至66.4-120大箱 (按三班倒, 24小时计) 。当年,全县卷烟总产量达
27076箱, 平均月总产量为2256大箱,工人总数达1500多人,年耗需烟叶量为30万市斤。由
于解放战争向南推进,四方疏散人员及溃退军队进入柳州日益增多,县城人口猛增至20万人,
后达24万人。奢侈享乐消费场所剧增,卷烟销售空前扩大;货币严重贬值,物价一日数变,
每担米价突破1000万元,人们争相购烟保值;投机商人趁战事混乱和交通阻塞,囤积居奇;
柳州卷烟业呈现异常畸形繁荣现象。每天新华卷烟厂门市部前,尚未开门已挤满了人群,铺
门一开,卷烟一扫而空,由于抢购争吵,厂方还请了保安警驻厂,以保安全。
民国38年(1949年),由于国民党兵败向南溃退,上海、武汉、广州交通相继阻塞,柳州
卷烟无法销入, 失去了近40%的销售市场,只能向西南发展。38年1-6月,全县卷烟总产量
为7139大箱, 只及上年春季产量。6月份以后,各烟厂更是危机四伏。最初是营业萧条,接
着开工断断续续,后来停工时间越来越长。市面上恶性通货膨胀,货币一贬再贬 (到11月,
金圆券16亿元只能兑换1银圆),早中晚物价各不同。造成各烟厂生产成本不断增大;生产流
动资金不断被冲销、缩减;产品销售困难,生产萎缩;并且苛捐杂税繁多,企业不堪重负。
据统计,当时,各厂烟叶从贵州贵定县运抵柳州,需经过17-18道关卡,道道检查,受尽层
层盘剥及刁难。不少企业经常因为原料在途中受卡而断炊、停业。原料运入需交120%的货物
入口税;产品出厂,除需按月缴纳150%的货物税之外,还需征收“自卫特捐”等苛捐杂税。
随着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战场进一步的南移。柳州,这个中西南交通枢
纽中的门户及重镇,越发呈现它的重要作用。国民党政权将它作为利用新桂系军阀打内战的
中南地区的最后桥头堡,成为美援物资西南的集散地,也成为桂系军阀囤积军需物资以作最
后挣扎的根据地。大批的投机商人、官僚资本、溃退残兵游勇盘踞于此,他们充分利用这一
独特的地理优势,操纵柳州市场,控制整个西南市场,猖狂进行走私及投机活动;哄抬物价,
剌激虚假购买力进一步激涨;利用各种渠道大批走私洋烟,致使洋烟充斥整个柳州市场,不
少企业受此影响而停业。据统计,民国38年(1949年) 柳江县卷烟总产量为13538大箱,仅为
37年总产量的50%;是年11月的产量也仅有958大箱,只及上年平均月产量的一半;各厂工人
总数(含计时、计件工)仅有700人,也只及上年工人总数的47%。全柳江县烟厂总数,38年初
为8户(新华、大陆、中亚、中孚、越华、广全、罗民生、香港) ;到是年10月,降为6户(新
华、中亚、中孚、越华、广全、香港)。其中:大陆烟厂在撤往昆明过程中垮掉,“罗民生”
迁往衡阳;到是年11月,仅剩4户(新华、中亚、中孚、广全)。
民国38年(1949年)11月25日,柳州解放。12月12日,成立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
全市各主要工业企业;12月31日,召开各界人民临时代表大会,提出了“恢复与发展工商业、
恢复交通、肃清匪特,巩固治安、支援前线”等行动口号及议案。
解放后的1950年, 柳州卷烟业仍处于半停产状态,困难较多。根据1950年7月市政府研
究室调查报告反映,1950年,柳州人口骤然减少 (原疏散人员逐步返回原籍;溃退的散兵游
勇,已被遣散;柳州人口由原24万人减至14.61万人,其中市区只剩10.47万人) ,当地居住
的劳动人民长期经受反动派的剥削,生活十分贫苦,购买力很弱;城市中原有的奢侈享乐场
所,如赌场、妓院、舞厅等已被取缔,虚浮的卷烟销场日渐缩小。物价经过多次反复较量及
政府的平抑工作,日趋稳定,投机买卖、囤积居奇等投机活动已无法进行。由于柳州刚解放,
匪特的骚扰仍很严重,四乡交通并不十分畅通,严重影响到各烟厂对农村市场的开辟及产品
的销售及运输。由于战争,昆明、贵定交通尚未恢复,各厂烟叶无法运来;原从广州、香港
及国外购置的包装材料及香料,来源困难。早期,因匪特谣言惑众,物价上涨,厂方借贷囤
积大批原料;现物价平抑下跌,日下资金周转困难。是年1-4月,柳州卷烟业几乎全部停产。
是年1-3月,汉口、衡阳来烟旺盛;到5月,贵阳交通恢复,又来烟较多;4月后,柳州各烟
厂一面挣扎开工,一面协商联合削价与外来烟抗争,忍痛抛售存货,以维持生活。由于汉口、
衡阳烟成本较低,贵阳烟由于税率低,成本更低;价格上均比柳州烟便宜。由于柳州烟成本
较高, 无法与外来烟抗争。当时,市场上柳州烟价格一跌再跌,连“大英雄”烟价也由原4
万元跌至1.5万元(1949年版人民币,下同;1万元等于现币1元) 。各烟厂销售困难,最好的
厂一月才销183大箱,较差的厂一月销54大箱,不及往常销量(2000大箱) 的1/10。柳州各烟
厂纷纷辞退员工,压缩生产。到1950年7月止,柳州卷烟业仅有5户企业(地方4户,部队1户);
员工223人(地方153人,部队70人),其中新华卷烟厂58人、中孚烟厂34人、中亚烟草公司51
人、广全烟厂10人,新新烟厂(部队厂)70人;资本额30.205亿元(不含部队厂)。全行业拥有
主要卷烟生产设备47台(套)。其中大型卷烟机12台(部队厂2台),切烟机12台(部队厂1台),
加香机(小型) 1台,烘烟机3台,压骨机8台,切纸机(2号)1台,制罐机1台,制盒机1台,磨
刀机3台,发电机5台。
从1949年12月至1950年5月, 柳州卷烟业卷烟总产量为2391.5大箱,月平均总产量不足
400大箱,退到民国37年的水平。当时,柳州卷烟较知名的品牌有:新华卷烟厂的“大英雄”、
“福星”;中亚烟草公司的“大金狮”;中孚烟厂的“金元”、“红塔”及“转运”牌等产
品。
1950年4月,广西军区后勤部买下已倒闭的大陆烟厂在柳州谷埠路的厂房(200多平方米)、
设备(卷烟机2台,切丝机1台),并接收失业工人70名,筹建部队烟厂,取名新新烟厂。当时,
主要为生产供应在广西各县参加剿匪的20万部队专用的乙、丙、丁级香烟,生产的产品品牌
有“和平”、“生产”、“建设”、“新世界”、“睦南关”等。1951年月产量扩大到1200
大箱,产品逐渐扩展到广西各县县城。1952年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同时更名为地方国营柳州
新新烟厂。
1952年夏,由当时的柳州市卷烟同业公会负责人、中孚烟厂经理王定一发起,中孚烟厂、
中亚烟草公司、广全烟厂3家进行私私联营,成立联合烟厂。但因当时各厂经营状况已较差,
加之仓促组合,联营不足半年就宣告倒闭。
1952年12月16日,河南驾鹤西路河边巷失火,烧掉周围大小街巷7条,毁房703间。位于
太平街6号的新华卷烟厂的厂房、 仓库、原料及宿舍全部化为灰烬,直接经济损失60万元,
占总资产的2/3。 灾后,市政府将倒闭了的联合烟厂的厂房、设备拨给新华卷烟厂,以扶持
其恢复生产;保险公司也赔偿20万元。此后,该厂迁往桂柳路79号的新厂区(屏山大道185号
今厂址) , 很快恢复了生产。 当时,生产的产品有:“大英雄”、“福星”、“水电”、
“转运”等牌乙、丙、丁级香烟。
1952年,中共中央对民族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柳州市政府也开始
实行由国家统一向各烟厂供应原料的原料统购政策。同时,也卡断了新华卷烟厂长期所赖以
生存的原料供应优势。
1953年1月中旬, 柳州烟草专卖公司成立,国家正式实行烟草专卖政策。从原料统购、
按计划生产、产品统销,实行全线监控。到一季度末,柳州市分别对15个行业实行了不同程
度的“加工、定货、包销”政策,为改造私营工业打下了基础。当时,新华卷烟厂所分配的
淡旺季月生产量只有150-900大箱, 生产任务不足, 收支难以平衡。再加上该厂经营者从
1950年至1952年利用做假账、偷漏税款4万多元,在“五反”运动中被列为“严重违法户”,
并处以赔退; 1953年国家实行烟草专卖后,该企业经营者又从中偷工减料,谋取非法所得3
万元, 又被查获处罚。为此,该厂董事长苏钦明被判刑劳改3年。从1953年至1954年,该厂
已连年亏损,处于经济上入不敷出的困境之中。面对这一严峻的局面,广大职工都把出路寄
托在实行公私合营之上;资本家亦意识到:“非我力所能回天,早卸担子亦不失为上策。”
公私合营,在当时来说,是对私营企业及资本家个人的惟一出路。
1954年,柳州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已由初期的加工订货、经销、
代销进入中期的公私合营阶段。中共柳州市委提出,争取在三、五年内基本上把全市的私营
工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该年9月初,经中共柳州市委决定,将
柳州新新烟厂、新华卷烟厂列为公私合营的试点之一,并从市委统战部、市财经委、工业局、
工商管理局、税务局、烟草专卖公司、市总工会、团市委等单位抽调20名人员组成公私合营
工作队,该年9月16日下到新华卷烟厂。9月24日,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两厂公私合营筹
备委员会。公方代表:李云涛、聂从周、杨永志、罗北、翟庸;私方代表:熊华章、郑国祥、
苏子衡、苏和城、苏宏均;工人代表:苏启煜、赖日道、黄胜、彭秀英、岳长喜;主任委员
李云涛;副主任委员杨永志、熊华章。
经过3个多月的筹备工作, 于1955年元旦两厂正式合并,成立公私合营的柳州烟厂。厂
长莫一平(公方);第一副厂长聂从周(公方);第二副厂长熊华章(私方);第三副厂长郑国祥
(私方)。
当时,全厂共有股份4218股,合计股金210075元(1949年版人民币,下同),除去退补代
管股金外, 实有股金119370元。全厂共有职工527人;新厂厂址设在原新华卷烟厂内。当时
拥有设备17台(套)。
由于企业性质及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企业技术
改造和企业管理工作也逐步走上正轨,企业面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撕叶车间人均工效提高
100%;切烟部平均台时产量提高25.2%;卷切部平均台时产量提高8.88%;包装部人均小时包
装产量也提高28.83%。质量有所提高,合营前产品废品率为10%;合营后降为0.25%;合营前
单箱耗费烟叶量为66公斤;合营后降为51公斤。1955年这一年,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约烟叶
就达3.25万公斤。该年,新厂完成年产量20978大箱,创工业产值290.1万元,比1954年增长
近一倍,实现扭亏为盈,盈利4万多元。充分显示了公私合营的优越性。
公私合营后的柳州烟厂的利润分配,按“四马分肥”原则处理(即按税收、股息、公债、
职工福利4项开支分配)。1956年起,按国务院规定,统一按年息五厘,改按股金金额每年发
给5%的股息,分四季发放。发放定息共执行了10年,1966年,柳州烟厂由公私合营转变为全
民所有制企业,更名为柳州卷烟厂。
到1965年, 卷烟年产量4.65万大箱,工业总产值(按1960年不变价)680万元,利润60
万元。与1955年相比,产量提高1.21倍,产值提高1.34倍,利润为柳州一轻系统企业之冠。
1966-1968年, 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卷烟业年产量大幅度下跌。1966年产量46517
大箱, 1967年产量降至40854大箱, 降幅12.17%。 1968年产量12527大箱, 又比上年下降
69.34%。
1975年,卷烟产量达14.24万大箱,是1968年的11.39倍。1978年卷烟产量20万大箱,比
1975年增长40.44%。1978年以后,卷烟业搞烟机制造大会战,自造各种设备120多台(套)。
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扩大甲、乙级卷烟产量比例,
提高过滤嘴卷烟产品产量,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提高了产品质量,并开发出名优系列产品。
1995年, 卷烟年生产能力达40万大箱, 按国家对卷烟业的计划组织生产, 实际年产量为
29.67万大箱,成为全国卷烟业大型二档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