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柳州陆续出现小型的糖果业。这些私人经营的家庭手工作坊,以前店后铺(工场)

的形式和传统工艺和配方,手工生产米花糖、花生糖、瓜糖之类的小糖果,以及硬糖、麦芽

糖、米花糖、松化饼、云片糕等风味食品,不但销售城内,而且柳州周边各县的小商贩来柳

州进货在乡村出售。民国10年(1921年),糖果业已有30多家,遍及柳州城内的谷埠街、太

平西街、驾鹤路、沙街、苏杭街、府前街等主要街道。25年,又开办了大吉祥、杨福昌、凌

生记、安乐园等面包饼干铺店。到37年,柳州民间的糖果业已有50多家,进行工商登记的31

家,资本达940多万元。这些店铺多数持续到解放后,成为发展柳州一轻工业糖果业的基础。

   1952年, 全市大小糖果店、铺、园增到100多家。为引导这些小企业走合作化道路,市

政府派员深入做工作,并协调银行及时放贷扶持。同年,把23个糖果小手工业者和个体小摊

贩组成生产合作组。 1955年9月,市手工业联社动员41户糖果小手工业者参加合作化,组成

市第一糖果饼干供销生产合作社,为集体企业。由于生产场地分散,仍以前店后铺(工场)

的形式生产和经营。用土办法和手工操作生产硬糖、饼干、麦芽糖、云片糕、粉丝、米花糖

等产品,产量按市场发展形势逐日增大。1956年,由市人委牵头,在自愿的基础上,把糖果

生产合作组和糖果供销生产合作社合并为市糖果饼干供销生产合作社,成为大集体企业,由

市手工业局主管,产值由原来的10万元增加到60万元,实现利润5万元。1958年7月,市糖果

饼干供销生产合作社转为地方国营市糖果饼干厂。后投资数十万元建厂房、购置设备,职工

由50多人增加到120多人。

   1956年2月, 由市商业局牵头,把商业系统的东风、蓓蓓、四美斋、法源、成记、果美

音、和记、稻香村、春乐园等10家私人小糖果店,组成公私合营柳州市糖果糕点店,隶属市

商业局主管。原各店仍保持前店后铺(工场)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销售产品,也经营外地产

品。 1959年7月,把各糖果糕点店的工场合并,组建为公私合营市糖果食品二厂,仍属市商

业局主管。1960年3月,搬到跃进路28号集中生产。

   1963年3月, 市糖果饼干厂和公私合营糖果食品二厂合并为国营市糖果饼干厂,并投资

增购生产设备, 在柳石路37号组织生产。 合并后,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糖果最高年产量达

1599吨。主要产品有硬糖、奶糖、麦芽糖、葡萄糖、饼干等。1971年工业总产值710.44万元,

利润22.5万元, 比合并前两厂最高年产值和利润分别增长5.7倍和3.25倍,成为柳州一轻工

业的骨干企业。 1972年1月,市糖果饼干厂一分为二,成立市糖果一厂和糖果二厂。饼干产

品由糖果一厂生产,后又划归市商业企业生产。1972年,两厂工业总产值747.18万元,比合

并时的1969年的416万元增长79.61%。 1977年, 两厂的工业总产值7917.14万元,比1971年

710.49万元增长5.7倍,利润22.5万元,增长3.25倍。

   80年代,市糖果一厂、糖果二厂坚持以开发新产品、多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强化产品

销售来取胜。从1985年开始,两厂共投入5000多万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在厂内搞

革新挖潜改造工作, 使糖果生产能力不断扩大。80年代中期,糖果生产年产量分别突破1万

吨。 到1990年,产量分别超2万吨。并形成了硬糖、奶糖、酥糖、夹心糖、巧克力、葡萄糖

等30多条生产线,拥有17个系列产品的700多个品种的糖果。

   90年代,企业组织技术人员攻关,大搞技术革新改造,使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平衡。同

时大力开发新产品,强化糖果包装档次的提高,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市糖果一厂开发出冰淇

淋系列产品品种10多个,市糖果二厂开发出20多种糖果品种和10多种固体饮料系列产品,还

研制成功并大批量生产金嗓子喉宝新产品。1995年,两厂实现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双超亿

元;固定资产达9150万元,年产糖果能力5万吨,实际产量达4.5万吨;工业总产值2.05亿元,

年税利1050万元,其中利润43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