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除今鱼峰区内曾有官办酒精厂、机械厂外,其余为民营手工业作坊。民国20年

(1931年)柳州城区有手工业户269家,资本总额42222银元。

   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地区私营企业主、手工业者纷纷迁来柳州设厂、店开业或复业。

促进了地方城区手工业的发展。至民国33年(1944年)初,柳州城区从事手工业的有828户、

从业人员1600余人。 其中木器家私业60余户、锻工业40余户、竹器业29户、车缝业129户、

革履业80多户,还有烟叶加工、酿酒、制陶等业,一时呈现兴旺之势。抗战胜利后,部分业

主迁回原籍, 市场萧条,手工业减少到393户。柳州解放前夕,不少作坊处于停产或半停产

状况。

   解放后,市政府对城区手工业进行全面调查,根据行业的不同情况,采取一系列扶持措

施,使城区手工业生产渐次恢复。1950年,市政府领导发动居民生产自救,办起手工业互助

组、合作社及劳动联队,组织打铁、熬盐、谷米加工、纺织、木工、五金修理等一批生产、

服务修理性的小组和办起一批陶器、砖瓦、耐火材料等小工厂。1953年,市手工业合作社成

立,统一领导全市的手工业合作事业。1955年,城区手工业形成车缝业、酱料业、木器业、

陶器业、编织业、棕缆业、补鞋业、五金修理业、制革业、食品业和屠宰业等16个行业,并

成立了46个生产合作社,有从业人员1846人。

   1958年,中央和自治区在柳州开始建设柳州钢铁厂、柳州动力机械厂等十大重点工业项

目,带动城区工业的发展。中共市委指示各街道以居民委员会为基础,掀起大办工业的高潮。

各公社根据“谁办谁管”的原则和“四服务”(为大工厂、为出口、为农业和为人民生活服

务)方向,发动居民自力更生,自筹资金,自找场地,自带工具,因陋就简,艰苦创业,开

办各种类型和不同行业的街道小厂及一批小集体企业,以日用五金、车缝车补、砖瓦、石灰、

手工开采矿、白铁修造及面条加工等较多。1959年底,中共市委决定对城区手工业进行所有

制结构和组织规模调整,将原有的44家手工业合作社(组)升级、过渡,划归市工业局,交

给市里直接管理,城区只保留34家规模较小的街道企业。这些街道企业由于缺乏生产技术和

管理经验, 原材料消耗大,产品质量低。手工业产品由1958年8月以前的1104种减少到1960

年的774种, 铁锅、菜刀、皮鞋、板鞋、雨伞、草席、扇子、纽扣及小农具等在市场上一度

脱销。

   1961年后,城区工业在全市工业调整和重新规划中发展,电子元件、电器元件、机械零

配件及修补性质的一批工厂陆续兴办。“文化大革命”之初,正常生产建设被破坏,许多在

筹建中和新办的工厂被迫停工、停产。1970年,柳州市利用少量轻工、小额贷款填平补齐,

兴办一批街道小厂,生产拖拉机配件、五金交电、白铁、麻袋、缆绳等产品和进行机械修理,

使之形成生产能力,并与大工厂配套,掀起发展街道工业的第二次高潮。

   1972年2月, 城中区与鱼峰区合并,原有街道企业划为城区、公社(街道办事处)和居

民委员会三级管理,市里要求每个居委会都办有厂、组。1975年,设市街道工业局,对城区

工业进行调整,把一些生产条件较好、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如红旗拖拉机配件厂、红阳电扇

厂等上交街道工业局, 只留下部分小厂(组)由人民公社管理。1979年3月撤销城区及所属

公社,9月正式成立柳北、城中、鱼峰、柳南4个区。此后,原有街道工业分别由各所在区管

理,成为区直属企业。此后,原来靠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这些街道企业,受市场影响,

产品变化较大,原有的配套产品被大厂择优选购,自销产品受到市场竞争的冲击。

   1988年以后,由于受到全国经济过热的影响,物价涨幅过高,能源、原材料及资金紧缺,

加之经营管理不善,以及历史性亏损难以弥补,一些区属企业亏损严重。各城区为此以扭亏

为盈作为主要目标,采取多种措施扶植重点产品生产,并转向重点发展合作企业。1992年,

4个城区有直属工业企业149家, 工业总产值完成19956万元,其中街道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

城区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并形成建筑材料(主要是水泥、石棉瓦)、汽车装载机配件、

化工产品、包装纸箱(袋)、食品糕点、服装、塑料制品、医疗器械等10多个行业。

   各区政府除办好工厂,还抓好职工的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辖区职工的

思想觉悟、文化及技术素质。各区政府还注重在企业中试点推行企业民主管理及企业领导体

制改革。1992年以后,进一步理顺区政府、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之间的经济管理关系,市里

明确区政府管理街道经济的主要职能为“引导、扶持、协调、服务”,引导集体经济、个体

经济和其它经济同步发展,帮助和扶持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市场经济轨道。制定出不同的优惠

政策,公开向社会招聘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外引内联,陆续创办一批新的经济实体,开发

新产品,一些产品出口东南亚地区与欧美国家。其中人体除臭剂“甲正王”与国内15个省市

数百家中百站建立销售网点,产品供不应求;电动工具厂生产的手电钻、冲击钻出口美国、

加拿大; 亿达电子厂生产的便携式卫星电视接收天线获国家专利,产品80%出口越南、缅甸

等国家;宏发箱包出口东南亚、欧洲和非洲等地。此外,街道厂的针织产品也远销英国、法

国、瑞士及东南亚,锰矿石粉出口伊拉克。

   1995年, 四城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39亿元。同年,柳北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89亿元,

销售收入2.86亿元, 税利1647万元,企业总数920户;城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55亿元,销

售收入2.23亿元,税利1494万元,企业总数750户;鱼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1亿元,销售收

入2.6亿元,税利1213.98万元,企业总数1014户;柳南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85亿元,销售收

入2.45亿元,税利1341.25万元,企业总数31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