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朝开始,今城中区一带已有一些小型的手工业作坊。唐贞观年间,就有樟木造船、

蔗汁制糖、用糖制酒等。清光绪年间,城区酱料业就较有名气。清末民初,已有金银首饰、

纺织、服装、皮革、竹器棕缆、棺木、香烛、纸扎工艺、塑像雕刻等加工行业。

   民国时期,柳州城北手工业已很发达,纺织、制革、寿木业颇有名气,印刷、木材加工

和木器制作也有所发展。民国26-33年(1937-1944年),是城区手工业发展的兴旺时期。民

国26年,全国手工艺品展览在南京举行,柳州送展的手工业品有“桂花”商标色布、毛巾、

炭炉、 白玻璃杯、标语巾、快引炮、绣横幅、纸牡丹8项产品获奖。这个时期的酱料业有了

较大发展,如福兴祥、和源华、庞怡泰、合泰等几家酱园,每月产销量达20万市斤,除城内

销售外,还外销柳江上、下游各地。织布业同业公会,有会员300多人,手工织布机600多架,

年产土布15万匹。 皮革业同业公会有59户,会员300人,生产技术较为先进,学会了用药剂

制纹皮、沙皮和底皮,月产熟皮2000张。加工的皮制品有:熟牛皮、漆皮箱、皮枕、皮鞋、

马鞍、枪套等,销往广州、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衡器、玻璃、肥皂、卷烟、火柴等行业也有

所发展,还能生产杆秤、盘秤、酒瓶、药瓶、灯罩、镜画、肥皂、卷烟、火柴等,捷和钢铁

厂柳州分厂,在柳江路65号设立经营部,生产经销五金工具及电工器材。

   民国33年(1944年)柳州沦陷前,辖区内从事手工业加工的共有486家。其中织布业300

多家,板木业60家,制革业19家,皮件加工40家,金银首饰加工23家,卷烟加工27家,服装

业(车缝)70多家,竹器棕缆业37家,铁器加工业10多家。

   柳州解放前夕,由于社会动荡,资金紧缺,原材料来源困难,加上通货膨胀,市场萎缩,

许多行业处于停业半停业状态。

   1950年后,市政府组织干部对全市手工业进行全面调查,并对各个行业给予扶持,使手

工业生产逐渐得以恢复。 首先是把城区内的车缝业、纺织业、制革业组成3个合作社,后又

分别转为地方国营企业。1953年,和源华酱园和庞怡泰酱园在市政府的帮助下进行了联营,

1955年实行公私合营,成立公私合营柳州市酱料厂。至1956年,城区内小型工业、手工业厂、

店64家,先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组成手工业合作社、厂或组成公私合营企业。分别归属市政

府各工业主管部门管理。

   1956年以后,个体手工业一度沉寂。

   70年代末,允许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个体手工业再度出现,辖区内的

人员陆续加入到手工业行列。 到1995年,城中辖区内有私营小工厂6家(加工零配件和铁铝

制品)、个体车缝店23家、金银首饰加工店7家、竹器棕缆加工业5家、修补业41家 (单车、

钟表修理)。辖区从事手工业人数10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