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湖南、广东的手工业主陆续迁入柳州,在太平圩从事打铁、制作棺材及牛车

等。30年代初,开辟鱼峰路、驾鹤路和拓宽太平街之后,辖区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增加了

卷烟业、竹器业、车缝业和割胶补胎业。抗日战争爆发后,外地人口大量涌入柳州,加入手

工业行列。抗战胜利后,外省客商陆续迁返原籍,市场萧条,手工业一度衰落。随后,民众

逐渐从农村回柳重建家园,手工业又开始恢复和发展。临解放时,大多数行业因资金短缺、

材料组织困难和社会消费减弱等原因处于停业或半停业状态。

   解放后,市政府和辖区中各街委会组织居民从事小手工业生产,主要行业有:补胎业、

木器业、车缝业、竹器业、锻打业和革履业等。1954年,根据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私

营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者组织加入各种形式的手工业合作社。辖

区内的手工业共涉及25个行业,手工业户有228户共510人,组成手工业合作社(小组)共30

个。1958年,手工业社员投资办厂,吸收街道闲散劳动力,又组成手工业合作工厂6个。

   1960年,国民经济出现暂时困难,个体手工业者又重新开始经营。1961年12月,市政府

整顿个体手工业,成立手工业劳动者协会、行业分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出现个体手

工业生产者。1977年全国“割资本主义尾巴”时,个体手工业户又按行业归口进入集体所有

制工厂。

   80年代后,允许私营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辖区内的闲散劳动力和待业青年纷纷

加入手工业者的行列,至1990年底止,领取手工业个体营业执照的有387户,从业人员520人,

注册资金215.4万元。 此后,随着辖区工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辖区手工业行业发展趋于停

滞,个别行业已消失。

 

   车仔行

   清末民初,广东的手工业主洪同和、洪同益、洪惠和、洪连发等人到太平圩西段开业,

专事牛车车身及配件制作,附近乡村的农民均到此定制或购买牛车及其配件。其后,本地住

户也有跟着做起牛车生意,故太平西街曾称车仔行。民国22年(1933年),太平西街拓宽路

面之后,制作车身的业主全部转为其它行业。

 

   棺材业

   太平东街是制作、出售棺材较集中的市场,来自三江、融水的大批木材为制作棺材提供

了原料。 民国2年(1913年)在太平街东段开设棺材铺的有刘新和、刘新记兄弟两人,经营

寿木兼锯板。33年11月柳州沦陷前,太平东街陆续增设的棺材铺有粟茂盛、邓益记、均益栈、

协兴号、财记栈、曾金安等13家。34年6月底日军撤离柳州前焚城3日,太平东街房屋大部分

被烧毁,制作棺材的手工业主纷纷转行或迁往他处,只剩下邓益记一家。1952年12月驾鹤路

大火灾殃及太平东街,邓益记棺材铺亦从此处迁出。1969年柳州建立火葬场、全面推行火葬

后,棺材业逐步消失。

 

   打铁业

   清末民初,湖南人到柳州开设打铁铺,有太平西街的吴大利,太平中街的萧太利、彭太

利等,以制作农具、利器为主业。从抗日战争爆发到33年柳州沦陷前夕,从上海、广东、湖

南来柳州打铁的业主在驾鹤路开业有13家,多以打道钉、铁钉、铆钉、螺丝弹簧为主业,铺

面较大的有:驾鹤东街的合和铁工厂、鱼峰路的立成铁工厂。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广东

的大部分业主迁回原籍,湖南籍业主已定居下来,主要集中在驾鹤路、太平东、中、西街及

今光明路一带。柳州解放初期,市政府对打铁业进行调查,辖区内鱼峰路9家,驾鹤路9家,

太平中、 西、东街8家,桂柳路3家,天马西路1家,共30家。1956年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时,锻工业主分别加入蚂 [虫另] 岩的第二农具厂和今柳南辖区的谷埠街红星铁工厂。

1960年后,又有从湖南迁来柳州的打铁铺,另有一些锻工退厂出来开业。这时鱼峰区内的打

铁铺有太平中街3家、 太平西街2家、 光明路5家、东风中路1家。1977年“割资本主义尾巴

“时,这些打铁铺业主全部进入集体厂参加生产。80年代后,又有手工业者开设打铁铺,但

由于国营工厂生产农具利器,手工操作的打铁铺生意日渐清淡,至1995年底止,辖区内的打

铁铺仅余3家,且都兼营其它行业。

 

   竹器业

   柳州竹器加工所用竹子来自柳江上游的融水等地,沿江船民用竹子编织竹箕、竹筛和竹

席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外地人大量涌入柳州,为谋生计,一些人在河南码头一带开设店铺,

至1949年柳州解放时已达40家,故河南码头又称竹篾码头。1952年,驾鹤路大火,竹器业在

这次大火中损失惨重,业主纷纷转行或迁至今柳南辖区的竹篾巷。1954年手工业合作化时,

辖区内的竹器业仅余13家, 即驾鹤西路5家,张翀路2家,桂柳路2家,鱼峰路、水南路、太

平中街、 太平西街各1家。1955年全部参加竹器生产合作社。80年代后,竹器生产恢复,但

因利润低, 一部分业主转营竹器经销。至1990年底,辖区内的竹器生产户只有荣军路一区1

户及屏山新村28栋1户。

 

   金银首饰业

   民国初年,唐广胜在河南大码头附近开设金银首饰加工店,打制戒指、耳环、手镯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外省人到柳,在驾鹤路开设金铺,铺号有老文兴金号、老宝盛金号、老同

兴金号,均雇请师傅打制金银首饰。抗战胜利后,在驾鹤路开设金铺的有9家:老天宝金号、

老文兴金号、老万年金号、永和金号、永和华记银楼、老天成、老凤祥、广盛、美兴号。柳

州解放时, 外省人经营的金银首饰店陆续停业或迁回原籍,仅剩唐广胜1家。1952年驾鹤路

火灾,唐广胜迁往今柳南辖区的谷埠街。1988年政策允许私人加工金银首饰业,至1990年辖

区内打制金银首饰的个体户又发展到15户, 从业人员18人, 全部集中在太平中街龙家巷,

1995年发展到30户,主要分布在龙家巷、荣军路、柳石路一带。

 

   割胶、补胎业

   民国15年(1926年)柳石公路通车后,来往汽车增多,不少车在柳州停留维修,打气补胎,

业主利用报废旧汽车内外胎,制成木车轮的胶条、胶草鞋、胶绳等投入市场销售。21年,湖

南人戴世新首先在鱼峰路开设建华翻胎厂,剥割废旧轮胎制成橡胶用品。其后,逐渐有人在

鱼峰路附近街道开设修、补、割胶店(摊)。据1954年统计,太平西街有16家,鱼峰路16家。

1955年合作化时组成鱼峰路割胶生产小组,1958年并入市橡胶制品厂。1995年尚有20多家业

主,分布在东环路、乐群路、柳石路、五里亭一带。

 

   冷作、五金业

   民国时期,在驾鹤路、鱼峰路的一些工业主以手工制作汽车配件和机器配件,并用镀锌

铁皮制作水桶和茶壶出售。1955年公私合营时,制作汽车配件的小厂并入汽车总站大修厂;

以白铁制品为主业的17户,19人进了驾鹤路的白铁生产合作社。80年代后,太平西街、光明

路一带一些个体户制作白铁制品及小五金配件。至1995年,辖区内的白铁、小五金手工业户

共有55户,从业人员79人。

 

   食品加工业

   抗战期间,柳州人口骤增,食品工业日渐发达,驾鹤西路有居然老店、成记、和记四美

斋、兄弟食品店等食品加工店。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增加了梁美源、新乐园、龙昌、伍记饼

家,这些饼家还兼作腊肠、糕粉等食品。张翀路有大华,太平西街有三益,太平中街有广丰

隆等食品加工店。据1954年的调查,辖区内共有食品加工店29户、80人。1955年,驾鹤西路

成立糖果饼干供销合作社。80代年后,个体户又办起各种食品加工作坊。至1995年底,辖区

内共有食品加工店60户、86人,主要生产糕点、肉食加工品、粉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