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制

   1958年9月, 鱼峰区公所设工业交通股,负责工交企业的兴办、管理、计划、供应等工

作。 1959年, 市手工业局撤销,将部分加工、服务性质的小厂(组)移交给鱼峰区管理。

1960年,贯彻中共柳州市委提出“工业生产力争翻番的全面特大跃进”的要求,街道企业职

工开展以实现手工业操作机械化半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

   1960年夏,鱼峰区公所改称人民公社,内部机构设置工业股,具体负责管理街道工业,

1962年底恢复鱼峰区公所后, 街道工业由区公所工业股管理。1968年9月成立鱼峰区革命委

员会,街道工业由生产指挥组管理。

   1961年,鱼峰区对街道工业进行整顿调整,将原市手工业局移交给鱼峰区管理的厂(组)

又划归市手工业局,同时还上交了一批企业给市里直接管理,剩下的街道企业效益大幅度下

跌。1964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街道企业经济效益也有所回升,但发展速度仍缓慢。1966

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社会秩序混乱,导致职工流失,工厂被迫停工停产。

   1972年2月,鱼峰、城中两区合并为城区,8月各街道办事处改称人民公社。区、社革命

委员会设置生产组,领导和管理街道工业生产。1973年街道工业已形成城区、公社、居委会

三级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集体所有制的街道企业,自行负责产、供、销,自负盈亏,

在国营企业生产滑坡、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要时,街道工业见缝插针,拾遗补缺,填补了市

场的部分空缺。

   1979年9月撤销城区革命委员会,设立鱼峰、柳南、城中、柳北4个区人民政府,保留市

街道工业局。鱼峰区政府下设工业科,负责管理区直属工业企业,区劳动服务公司管理自身

下属工业企业和各居委会工业厂(组)。全区生产计划受市计划委员会统一安排,日常生产

业务归口市经济委员会指导,统计报表上报市统计局,抄送市街道工业局。

   1979年后,辖区政府将一批有基础、有发展前途的公社企业转为大集体企业,收归城区

直属管理, 给予重点扶持。1972年,区直工业总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20.6%,1979年上升至

31.5%。

   1980年, 鱼峰区开始制定降低企业上交管理费用比例60%的规定,让利于企业,此后又

制定了《关于发展经济,增强企业活力的暂行规定》、《关于认真参照贯彻〈全民所有制工

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全民所有制

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增强企业活力的暂行规定》、《关于企业自主权若干问题的

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经济工作的意见》、《关于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若干规定》、

《关于区属企业分配制度改革试行办法》等20多个政策性文件。这些规定的实施,不仅调动

企业领导和职工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改变企业在计划经济所处的困境。1980年,分别在区

属企业试行超利润计划提成奖,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工资奖金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1985年,鱼峰区撤销工业科更名为工业总公司,后改为工业公司。1986年与区经济办公

室合并为鱼峰区计划经济委员会,负责全面管理鱼峰区街道工业,即区直属工业企业,劳动

服务公司下属工业企业,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工业厂(组),以及合作企业。

   1986年4月市街道工业局撤销后, 鱼峰区街道工业业务上隶属市计委、市经委指导,报

表上报市统计局,抄送市轻工业局。

   1993年以后,区政府制定《大力兴办合作企业的暂行办法》等优惠政策,鼓励街道办事

处、居委会及城市居民大力创办合作企业,到1995年,合作企业接近1000家。其中金美合金

材料工业公司年产值超亿元,方园电器实业总公司年产值超5000万元,成为街道工业的一支

新的生力军。

 

   产品开发

   1958年“大跃进”年代,街道工业开始起步,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产品单一,主要是

从事五金加工、修理、车补、车缝等简单服务加工。

   1971年以后,逐步生产自有产品。1979年,鱼峰区政府根据市场的发展需要,与商业部

门联系,对直属企业产品作了调整,淘汰了一批老产品,新上缝纫机配件和食品等。1985年

鱼峰区对区属企业的产品结构再次作了调整, 将鱼峰钢窗厂、福利厂、金属制品厂5家企业

转产汽车配件,并扩大建材、食品行业,产品产量逐年提高。

   开发新产品、增加花色品种、寻找新的增长点,是区政府与企业厂家共同努力的主攻目

标。鱼峰区从1985年以来,企业技改项目21项,技改资金投入2243万元,经济效益较好。鱼

峰建筑材料厂原生产石米后转产缝纫机脚架,为上海“蜜蜂”牌、广州“华南”牌等国家名

牌产品配套。是为上海主机厂配套的全国四大厂家之一。1992年又兴建铸造车间,生产高强

度球墨铸铁汽车配件。鱼峰食品厂原生产龙虾片、云片糕、彩珠糖后转开发生产单晶冰糖,

并引进罗马尼亚先进设备生产“鱼峰可乐”饮料。

   1984年,汽车工业被列为柳州市支柱产业,鱼峰区政府抓住主机厂位于辖区内的有利条

件,将有加工能力的鱼峰钢窗厂、福利厂、金属制品厂等转产汽车配件,并改厂名为汽车配

件二厂、三厂、四厂,积极筹措资金,进行多项技术改造,新增设备,从简到繁,不断增加

汽车配套件的品种数量(到1995年生产汽车配件有主湿贮气筒、 P32QA型化油器等,产品达

150多种, 和“东风”牌载重汽车、微型汽车等车型配套,成为鱼峰区工业的主要力量)。

1992年建工设备厂探索新的产品开发件,与国家建设部北京建机研究所共同合作,研制成功

的WQ1.5微型起重机。该产品经国家科委批准列入“七五”星火计划,还通过自治区级鉴定,

并经国家测试,取得国家建设部及自治区鉴定认可。合作企业也积极开发新产品,市方园电

器集团开发了CCFG4-160F型分体式调温电炒锅,市金美工业公司开发的空调机用铜管,市环

保除尘器厂生产开发了CWD型电除尘器等新产品。

   区内先后有7种产品获得名优产品称号: 市缝纫机配件厂生产的缝纫机脚架,在1981年

和1984年两次获自治区全面质量管理先进QC小组称号。全国缝纫机质量检测评比中总分超过

国家颁布标准,名列前三名,其中两次获第一名,1984年获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市鱼

峰食品厂生产的单晶冰糖,1984年获国家轻工业部“银爵奖”,1988年获国家轻工业部优质

产品奖。 “鱼峰可乐” 饮料1989年获自治区、市新产品“百花奖”。“春芽”牌云片糕获

1981年市新产品“百花奖” 。市化油器厂生产的P32QA型汽车化油器,1986年底通过省级技

术鉴定,1988年评为市“优良产品”。市汽车配件二厂生产的“东风”牌汽车系列配件主湿

贮气筒, 1986年获市“优良产品”奖。市建工设备厂研制成功的20WQ1.5微型起重机获1992

年全国第四届民运商品交易会“参展奖”。

 

   职工培训

   最初兴办街道工业时,职工大多数来自街道居民,妇女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

1958年职工人数达1759人。70年代以后,陆续从学校和社会上吸收一批青年,文化程度均在

初中以上。但总的来讲,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还是偏低,技术力量薄弱。为了扭转这种局面,

先后面向社会聘请技术人员进厂,作为企业生产技术骨干。90年代,部分大专院校毕业生加

入到街道工业行业,使职工队伍构成有了变化。

   1981年后,鱼峰区制定了《关于贯彻柳州市职工教育会议的工作意见》、《关于青壮年

职工初中文化补课考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意见》等3个文件,并

对全区职工文化素质作了全面调查,确定应补习文化对象510人。此后3年间,区政府开办职

工初中文化补习班7期,招收学员335人;缝纫机配件厂举办补习班3期,学员100人;鱼峰食

品厂举办1期, 学员29人。全区参加学习人数为464人,占应补人数90.5%。1984年底领取初

中文化合格证的231人,合格率为45.29%(全区18个单位,有3个单位完成合格率80%以上)。

其余279人从1985年开始再次参加文化补习,到1989年基本完成补习任务,合格率达90%以上。

   这期间, 区直属企业先后派出骨干达140多人次前往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地对口

企业学习取经,并聘请上海及市内大企业技术人员20多人次进厂传授技术。另外,还通过评

定技术职称等,鼓励职工钻研业务技术,使技术人员队伍得到提高。1979年复设鱼峰区时,

全区直属企业中仅有数名技术员。 1995年,区属企业职工中,有高级技术职称2人,中级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