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由一些从湖南、桂林来柳州谋生的人员,组成家庭式打铁店铺。他们使

用小烘炉、手拉风箱、铁砧、大小锤、钳、剪等简陋工具,打制一些锄头、镰刀、菜刀、柴

刀、厨用火钳之类的小件产品。民国34年(1945年),共有业户18户。这种打铁作坊式的生产

持续到解放初期合作化以后。

   市内手工业五金制品行业生产的五金工具类产品,主要是刀具、铁钳及农用工具等。

 

   钳、刀具、扳手

   解放前,柳州打铁业打制的工具,较为有名的是刀具。民国38年(1949年),“肖联兴”、

“钱万利” 两家业户打制的切纸刀、菜刀就很受市民欢迎。1958年,由7名手工业者及家庭

妇女组成了天马锉刀厂,手工生产锉刀。1960年初,该厂改名为天马五金厂,用手工锯钳齿,

手工锻打生产钢丝钳,当年产量为1.56万把。1961年,该厂改名为制钳生产合作社,产品仍

以钢丝钳为主,当年的生产总值为34万元,获利润3万元,归属市手工业联社管理。

   1961年,中共市委发出“小小工业遍地开花”和“街街办工业”的号召,由几家小五金

和打铁店铺联合组成城中制修厂,地址在黄竹巷内,产品主要有台虎钳、菜刀、锄头、铁刮

子等五金工具。1961年初,该厂搬迁到小南路52号,改名为第二五金厂,产品增加了木工刨

刀、小刀、衣车架、圆钉和螺丝钉等产品。该厂的肖森、钱必文两位老师傅打制的菜刀、切

纸刀,在柳州民间号称一绝。1962年,获市手工业联社批准,他们在各自产品上打上“柳州

肖联兴” 、 “柳州钱万利”的印记,以保持传统名牌信誉。1962年,五金行业共生产菜刀

2.4万把、理发剃刀3.3万把、刨刀3万块、匠作工具1万件、火钳1.3万把、各种手用铁钳7.2

万把(其中钢丝钳4.8万把)。

   1964年10月,市第二五金厂与市螺钉社合并,成立市螺钉厂,主要生产粗制螺栓。1965

年,市工具厂在制钳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为集体所有制企业,继续生产钢丝钳。生产

工场分散在鱼峰路、 西柴街、荣军路、驾鹤路等地,占地面积为8000平方米。1976年3月,

该厂搬迁到西环路6号, 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13174平方米, 1978年生产钢丝钳

38.06万把。 1979年,钢丝钳产品受市场变化影响造成积压,全厂出现亏损。1980年,该厂

进行产品转向调整,改产钢木家具和镀锌水管。198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444万元。1992年1月

9日,由柳州微型汽车厂对市工具厂实施兼并,市工具厂由此划出二轻系统。

   1995年3月, 市螺钉厂在柳州市二轻系统内再次填补了手工具生产的空白,为柳州微型

汽车厂提供配套产品,试产成功微型汽车配用的随车工具。其中包括火花塞套筒扳手、车轮

螺母扳手和机油滤清器扳手,均已进入批量生产,年生产能力可达4万套。1995年生产了3万

套。

 

   农用工具

   民国初期,柳州打铁业打制农用工具是锄头、铁刮、镰刀等产品。但因是零星手工生产,

产量很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当时一些打铁业户相互组织起来,联合其他生产

小五金的业户,共同成立农具社、铁器社、五金社和农具修造社。采用手工锻打的方式,批

量生产锄头、 十字镐、铁刮子等农村急需的小农具。1953年,全市手工业小农具产量为500

件,1954年增加到2.6万件,1957年增加到7.2万件,产值6.4万元。

   60年代初,生产铁器工具开始改用空气锤锻打,用半机械化生产逐步代替了手工锻打,

产品增加了犁头、犁面、苗镰。1962年,全市手工业共生产各种农用工具14.2万件,产值达

20.2万元。1965年,市第一五金厂成为手工业生产农用工具的主要厂家。1966年,全系统生

产钢锹13.42万把、 铁制小农具5.98万件。1970年,由第一五金厂、刀剪社组成的市农业机

具厂,研制生产了机引旱地犁、双铧犁。1971年生产了5台机引旱地犁。

   1971年,由制钉社、工农五金社合并而成的市锻压件社也生产钢锹,当年全行业生产钢

锹17.88万把、 铁制小农具5900件。1972年,锻压件社改为市钢材改制厂,1988年又改为市

轧钢厂。

   1975年,市农业机具厂生产机引旱地犁1500台、双铧犁20台,而锄头、镰刀等小农具已

完全停产。 1977年该厂生产机引旱地犁1004台、双铧犁9014台、钢锹43.45万把。1981年,

市农业机具厂划归市一轻系统;1992年9月,市轧钢厂划归市冶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