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个体手工业在今柳南区占据主要地位。解放初期,辖区内手工业、工业存在着

个体、私营、集体和国营4种类型。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手工业逐渐转变为集体工业,

私营工业通过公私合营转化为国营企业。1979年,柳南区政府设立后,对接管的部分有一定

规模的集体企业进行调整、 改造, 组建了12家区属工厂,形成区直(属)工业和街道厂组

(后发展为街道合作企业)共存的局面。经过历年建设,区直工业作为全区经济的主要部分,

不断得到发展壮大。1990年以后,街道合作企业迅速发展起来,逐步形成城区直属工业和街

道合作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谷米加工

   民国时期, 辖区内的车渡码头和谷埠街,有个体手工业10余家,其中粮食加工厂6家。

谷埠街有联丰、 广利、宜丰3家碾米厂和利昌机器制面加工厂,鹅岗有黄家水碾米厂,从外

地迁来华丰湾的永丰机米厂。

   解放后,辖区私营米厂主要以代加工为主,较具规模的为永丰、联丰两家。由于原粮供

应、设备、技术、质量、产量等诸因素制约,至1954年底,除了永丰米厂继续代加工粮食外,

其他米厂(碾)先后停业或改行。1955年12月,私营永丰米厂被市人民法院裁定资不抵债而

破产。

 

   木材加工

   木材加工主要是锯木、锯板、制作家具,解放前集中在谷埠下街,称为板木行,比较有

名气的有新民、群联两家。大同巷还有徐松林、陈驼子等13家。木材加工业中最著名的是寿

木行,即棺材制作,30年代柳州约有30-40家。河南寿木行分布在谷埠街,有双发祥、徐小

林等13家,重在“客用货”,质次价廉。民国18-32年(1929-1943年),北方人口大量南

移,卫生条件差,加上日机常来轰炸,人口死亡率高,寿木业特别发达。后因沦陷,曾一度

萧条。

   解放后,寿木业因洪水泛滥、木材来源困难,以及农村土改、农民购买力提高而随之几

度兴衰。 1970年5月,市革委颁布《殡葬管理暂行办法》,全面推行火葬,此业逐步消失或

转业。

 

   陶器制作

   民国11年(1922年),在云头岭(今红阳路)有做粗陶砂罐的个体小手工业者。24年发

展成为行业,以制作盆罐和火炉为主,主要有李吉昌、陈同合等10家,从业人员70余人。同

时,生产水盆、水钵、茶罐、药罐、腐乳罐、酒坛、醋坛、茶坛等10多个品种。制火炉的有

薛保球、郑守森等11人,从业人员80余人,生产炭炉和柴炉两个品种。

   1954年,组成砂罐生产小组,从业人员20多人。1956年合作化高潮转为合作社。1958年

转为鱼峰陶瓷厂。1960-1965年,鱼峰陶瓷厂先后与柳石、黄岩、冷饭、苟冲等几个陶器社

合并,组建成市陶瓷厂。

 

   打铁、打石碑

   打铁业多集中在今谷埠路东一巷。民国26年(1937年)前柳南辖区只有11户,生产一些

小农具和柴刀、菜刀。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铁路恢复通车,城市急需大量铁钉,打铁业增

加到30多户。

   1950年,农业发展急需农具,因交通不便,铁器产品主要销售到郊区和农业试验站、场

及劳改农场。1954年交通恢复,产品行销各地。柳南辖区的打铁铺共有雷湘利、李志刚等16

户。除几户兼打马钉外,其余均制农具利器,产品主要有菜刀、镰刀、锄头、刮刀等。

   打石碑业解放前集中在牛圩坪(今工人电影院一带) ,有谢宏发、伍顺和等6家。产品

分单块、两件头、四合碑等4种。1953年合作化时期组成石具社。1958年后逐步转业。

 

   煮盐

   解放前在谷埠街东二巷有覃有福、覃良等8家,西二巷和罗汉巷有6家。主要将生盐煮后

转给杂货店及零售店出售。

   解放后,辖区只有少量几家煮盐户继续经营。1955年合作化后,逐步转行或停业。

   1953年,柳州市成立手工业合作社统一领导全市的手工业合作事业。据1954年调查统计,

今柳南辖区地域手工业从业人员656人, 主要经营种类:煮盐6户、干湿粉9户、成衣47户、

棉胎11户、寿枋14户、陶器(风炉、砂罐)31户、面条加工7户、白铁9户、利器3户、编织2

户、小五金2户、修理服务2户、镜画2户、豆腐2户、铜锁3户、棉纺1户、布鞋1户、补鞋1户、

烧石灰1户、麦芽糖1户、打铁16户。

   1955年, 按照辖区行业的情况,组织了7个行业、6个合作社、4家工厂,从业人员1315

人。其中车缝业组织了生产合作社4个,从业人员730余人,酱料业组织了手工业联社(谷埠

路152号),从业人员153人,木器业成立木器胶板制造厂(红庙屯665号),从业人员153人,

陶器业成立手工业联社陶器厂(文笔路和老龙巷两处) ,从业人员134人,编织绳、麻业,

成立草、麻绳类制造厂(飞鹅路和西闸巷),从业人员95人,补鞋业成立皮鞋修配第二生产

合作社(柳邕路107号) ,从业人员36人,打石碑、补缸业成立石具补缸生产合作社(柳邕

路109号),从业人员51人。

   1954-1956年,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实现合作化。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1966-1969年,区内手工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至70年代末渐次

复苏。

   1984年后,辖区手工业出现了新的变化,各行业有较大发展,共有40多个行业,并逐步

并入街道工业或转为城区直属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