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牌、牌匾

   柳州的标牌生产始于50年代。1956年以前,由几个手工业户组成的标牌生产小组即采用

腐蚀法生产机电设备上的铝质铭牌。 1965年4月,以这个生产小组为基础,市手工业联合社

投入资金500元,以小南路8号一间20多平方米的平房为生产厂房,成立市标牌厂,共有从业

人员6人。 当时的生产环境条件很差,生产工艺技术简单,完全是手工作坊式生产,仅有的

生产设备是职工各自从家中带来的盆盆罐罐,采用家用剪刀、自行车打气筒、手摇钻、木炭

火等日常生活用具和简单的工具进行生产。到1965年底,共生产出6000多元的标牌产品,职

工人数发展到23人。

   1966年上半年,市标牌厂搬迁到小南路64号,扩大了厂房面积,又先后派人到上海、武

汉、衡阳等地参观学习,对本厂生产技术、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制版工艺由干片改为湿片,

原来的手工抛光被新购置的机械抛光机取代,给标牌喷漆用上了空气压缩机,晒版改成使用

炭棒,改变了原来靠太阳晒、用灯泡烘的操作方法,提高了工效5倍,而且可以在室内作业,

不受阴晴雨雾天气的影响。1966年,生产总值上升到8.8万元,职工增加到58人。

   1969年,市标牌厂与市钟厂、贵州仪表厂协作配套生产,开始增添了平面染色、白漆表

面丝网印的新工艺技术。1969-1972年,该厂的产品订货扩展到云南、贵州等省,白漆表面

丝网印的标牌一度成为该厂的主要产品之一。1969年底,该厂与市日用五金社合并后,搬迁

到雅儒路,开始有了专门的制版房、抛光房、腐蚀房、喷漆房,增加了剪床、冲床等设备。

当年的产值上升到16.58万元, 利润4.7万元。1975年,产值又上升到25.3万元,利润6.3万

元。 1976年6月,市标牌厂并入市钟厂,取消市标牌厂厂名。由于与原订货业务单位中断联

系,标牌业务量锐减。1976年底,原市标牌厂原班人马又从市钟厂分离出来,恢复原厂建制

和厂名。1979年,市标牌厂与市钟厂签订15万元产值的圆钟面标牌合同,开始使用镀银线路

面板新工艺。晒版工艺也有新的突破,由炭精棒改为碘钨灯,提高了晒版效率。

   1985年,市标牌厂再次对生产工艺技术进行改革,开发新的产品。该厂试制成功并投产

的新品种有氧化染色标牌、平面丝印氧化标牌、两次晒版标牌、丝网晒版标牌。另外,还改

革了电饭锅的表面氧化工艺,采用了无纺纤维抛光材料等等。1985年,全年完成产值96.6万

元,利润9.2万元。1986年,该厂投资13万元从上海购回1台标牌胶印机。该机采用多色印刷,

套印准确,标牌着色牢固,当年投产出胶印标牌。到1986年底,全年完成工业产值108万元,

利润9.6万元。

   1989年,市标牌厂将沿用多年的湿片照相制版改为干片照相制版,既降低了生产成本,

又保证了制版质量。1990年,该厂开展铜字、铜匾的制作加工业务。

   1991年, 市标牌厂继续投资改造标牌制作工艺,从上海购进照相排字机1台,改变了多

年来用手工绘制字形图案、质量难以保证和效率较低的状况。

   1992年,市标牌厂开始试制反光标志牌,又从上海购进1台高光切削机,生产高档标牌。

1994年,该厂投资3万多元,从广东购进1台大规格贴膜机,批量生产反光门牌。

   到1995年底, 该厂共有标牌产品8个大类:铝、铜质腐蚀标牌,铝质腐蚀氧化标牌,感

光染色标牌,胶印标牌,丝印标牌,压制标牌,高光标牌,反光标牌。产品销售到自治区内

各地及云南、 贵州、广东等省。同年,市标牌厂完成工业总产值331.5万元,上缴税金11.6

万元,利润1.6万元。

 

   镜屏画

   镜屏画, 是柳州地方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制品。民国35年(1946年),有龙怡昌等7家业

户从事玻璃镜画生产, 他们大多在兴仁路(今曙光路)设置工场。其中,资本金达100万元

的业户有“丽光镜店”和“钱明号”两家,其余在10-50万元(国币)之间。解放前,柳州

有生产镜屏画的作坊小店10多家。镜屏画当时多为官绅豪门大户布置厅堂和商号开业、家居

搬迁以及婚娶、喜庆吉日之用。解放后,许多老百姓家中也喜欢悬挂镜屏画,特别是农村男

女婚娶、新居落成、喜庆好事,镜屏画更成为馈赠佳品,此外也是机关团体奖励先进的奖品。

   1956年合作化期间,柳州市制作生产镜屏画的手工业者合并组成了市镜屏画生产合作社,

当年生产镜画2.3万件。 1959年,该合作社与其他一些单位合并组建了市工艺美术厂,并作

为镜画车间, 继续生产镜屏画, 当年生产镜画5000件。1965年,生产镜画10.7万件,镜子

4.4万件。产品销售到柳州地区及附近省份,曾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在生产技术工艺上,市工艺美术厂生产的镜屏画所使用的玻璃镜片,历来都是用硝酸银

作镀镜片的材料, 每年需要消耗160公斤硝酸银,而且,硝酸银需由国家分配,价格高,造

成生产成本也高。于是该厂决定采用真空镀膜新技术,取代硝酸银。即用含铝量99%的铝丝,

在真空容器内经过粗、精抽真空泵,在高度真空的条件下,通过强大的电流,将铝丝燃烧蒸

发形成铝分子,溅射在玻璃表面,成为铝膜镜面。这一技术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的贵金属,

又降低了成本。 70年代以来, 市工艺美术厂多次对镜屏画的生产技术工艺进行技术改造,

1979年、1984年两次共投资16万元购进各种型号的真空镀膜机、铝材裁割机、木枝锯角机等

专用设备10多台,由过去的手工操作发展到半机械化生产,具有较强、较完备的镜屏画加工

生产能力。 1979年生产镜画7.99万件,镜子23.8万件;1984年生产镜画5.85万件,镜子3.3

万件。产品的品种由过去单一低档的普通镜画制品发展到1995年的数十种品种上百个规格,

有刻花、印画等高、中、低档系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