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器具主要有两类产品,一是竹器,二是绳缆。民国33年(1944年),柳州共有竹器、

绳缆业户37家, 从业人员约160人。1954年,竹器、棕缆、竹缆业户成立两个生产合作组,

从业人数517人, 有资金4.44亿元(旧版人民币)。经过合作化阶段,到1964年,该行业有

合作社17家, 当年产值146.7万元。60年代末期,各竹器、绳缆生产合作社逐渐转向开发塑

料、金属制品等产品。80年代末,柳州市二轻工业竹器生产行业基本消失。

 

   竹器

   柳州及柳江上游盛产竹子,故竹器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民国26年(1937年),有22家

由桂平县来柳的业户从事竹器生产,主要居住在雅儒村临江巷、西柴街一带。33年,业户增

加到29家,从业人数150人。当时,一条中号楠竹的市价为东毫2毫,可编织箩筐一对,全行

业每月生产需用中号楠竹4000-5000条,可人均月产箩筐33对。当时的业户以家庭手工制作

为主要方式,一把破篾刀,一把锯,就能够编制竹器,产品有竹椅、竹床、箩筐、簸箕、竹

筷、谷围等。一个工人一天工作10小时可以收入40斤米。另外,还有将竹青刮成绒状后,加

入桐油石灰膏捣溶搅匀, 制成油灰出售。36年,竹器业户有17户,共有资本金172万元(国

币),其中位于柳江路的黄元利业户有资本金30万元。

   1954年,竹器业户成立竹器生产组,有业户220户,从业人员499人,生产资金共3.56亿

元(旧版人民币),其中80%的业户资金在100万元以下。当时的产品有谷围、簸箕、箩筐、

斗笠、 箸篓、竹筷、竹椅、竹床等,当年总产量2.5万件。竹器产品销售本市和近郊县份以

及贵州、河南等省。

   1956年经合作化运动后,竹器业户组成生产合作社。1957年生产各类竹器达27.6万件,

1964年生产合作社发展到12家。 1965年生产竹器达219.3万件。1966年后,竹器产品主要有

竹制农具、竹板席、竹筷。1967年生产竹制农具16.8万件,竹板席515张,竹筷52.28万扎。

1979年生产竹板席7607张,竹筷46.36万扎,已无竹制农具生产。1985年生产竹板席1500张、

竹筷9.96万扎。到20世纪80年代末,柳州市二轻行业已不再生产竹器产品。

   柳州的竹制雨伞产品在解放前就有生产,它是用削好的竹条作骨架,用沙纸做伞面,又

称油纸雨伞。解放后,生产油纸雨伞的手工业户组成市雨伞合作社。工人在竹子制成的伞骨

上蒙上两层沙纸,并在沙纸上绘制各式鲜艳图案,然后涂上桐油和油漆,晒干后即成产品,

该产品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1954年,生产纸伞2.4万把。1959年,市雨伞社转成雨伞厂,当

年生产纸伞1.7万把。1965年生产3.3万把。由于花布雨伞的出现,1967年的纸伞产品产量降

到最低点,仅生产790把。1968年后停止了生产,市雨伞厂也并入建筑五金厂。

 

   绳缆

   绳缆产品有麻绳、棕绳、棕缆、竹缆,其中竹缆主要供船使用。民国26年(1937年),

柳州有6家业户做这些产品,33年增加到8家。当时做绳缆产品每月需用棕片400-500斤,麻

300-400斤。 36年,有绳缆业户3户,共有资本金50万元(国币),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位于

柳江路的裕兴祥户(资本金30万元) 。1954年,绳缆业有业户7家,从业人员18人,生产资

金共8825万元(旧版人民币),均是家庭式生产。生产工具较竹器生产复杂,有绞绳机(木

制)、梳棕等,最少需3人合作才可生产。

   1956年经合作化运动后,绳缆业户成立了2家棕麻制品合作社。1957年生产绳缆制品1.9

万件。1964年有8家绳缆生产合作社,生产绳缆产品8.2万件。60年代末,绳缆业转向开发其

它产品。1973年,这类产品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