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 由市手工业联社印刷厂分出部分人员和物资,另行组建了市东风文化用品

厂。当时有职工90多人,完全采用手工的生产方式,生产量角尺、量尺、毛笔、排笔、粉笔、

图钉、墨汁、浆糊、石膏粉、广告粉、油印机以及乐器的京胡、二胡、板胡等产品,产量不

大,1959年生产毛笔27万支,产品由中国文具公司柳州站总经销。

   1959年,市手工业管理局撤销,市东风文化用品厂转归市商业局管理,生产侧重于当时

销路较好的高级二胡、油印机和香糊。同时,试制生产了脚踏风琴。同年,主管局下达60万

元产值任务,该厂采取扩大乐器产量的措施以完成任务,对生产乐器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形成“一条龙” 生产,产量得以提高,产值任务顺利完成。此时的职工人数增至160多人。

由于企业无固定生产场地,各个产品的生产车间分设在柳江路、谷埠路、天星巷(今红星路)、

中山西路、兴仁路、小南路等处,租赁工场进行生产。当时有化工、毛笔、五金、乐器、木

器车间等生产部门。这年,墨汁、脚踏风琴、广告粉等相继停产,但是增加了标杆、棋子、

圆规、 堂鼓、狮鼓等几种产品的生产。1961年9月,由原化工车间组成的市文具生产合作社

改由市手工业管理局领导。该社根据当时市场需要,开发生产了胶水、墨汁、墨条、蜡烛、

松香等产品。劳动工资实行计时计件提成分红制。1963年,全行业生产毛笔17.5万支、粉笔

4.8万盒、香糊5.6吨、墨汁5.2吨、墨条2.1吨、棋子1万盒。

   1965年7月, 市文具生产合作社、市毛笔生产合作社、市文化用品社合并成立了市文教

用品生产合作社。在谷埠路和解放中路(后迁往兴仁中路)设立两个门市部,销售本社产品。

同时,增加了粉笔、油漆粉、模型粉笔等品种。当年生产粉笔20.8万盒,棋子3.14万盒,毛

笔16.8万支。蜡烛、松香则已停产。同年,由一些手工艺人组建乐器小组,以修理乐器为主,

并试生产西洋乐器。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全市各单位、群众组织大量书写标语、大字报,市

面上的纸张、毛笔、墨汁、浆糊等产品供不应求,市文教用品合作社实行三班进行生产。但

是,由于上级机关下达文件,要求纸张、墨汁、浆糊几种文化用品要在原价的基础上全部降

价3%销售(这个定价沿用到1978年以后才恢复原价),一部分产品如毛笔生产呈亏损状态,

其余产品靠薄利多销维持生产。1966年,市文教用品生产合作社自筹资金在荣军路蝴蝶山附

近兴建一座四合院厂房,占地1480平方米。1968年迁入新厂址后随即更名为市文化用品厂,

隶属市手工业局管理。

   1975年,将市单车配件二社的乐器修理部分划出,与市文化用品厂的乐器人员组合,成

立市乐器厂,主要生产小提琴。当年生产小提琴857件,工业总产值8.2万元。1977年生产小

提琴1562件,工业总产值15.27万元。1978年,该厂改为市童装厂,转产儿童服装。1988年,

市童装厂划归市纺织工业总公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