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制

   柳州解放后, 全市手工业户均由市工商局进行调查统计和登记。1954年7月,市政府设

立市手工业管理局, 履行对全市手工业的管理职能。 当年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共56个

1596人。

   1959年1月, 根据柳州市手工业行业改组、过渡归口的工作安排,市手工业管理局首次

被撤销。手工业的80个合作厂、社共7828人,全部作归口安排。

   1959年6月26日, 中共市委决定恢复手工业生产,当时除了食品生产企业外,先后有市

服装厂、竹藤厂、布鞋厂、刷制品厂、药棉厂、电工塑料厂、棉胎加工厂、镜画厂、钟表厂、

衣单车配件厂、雨伞厂、草席厂、棕藤厂等18家厂、社归队手工业。同时手工业新组建一批

生产市场急需日用小商品的合作厂、社。1961年底,全市手工业合作厂、社达173个。

   1966年,市电镀厂、市轴承厂、市建新电器厂、市建筑机械厂等企业划出手工业系统。

随着手工业行业企业的调整合并, 到1970年底,全系统有合作厂、社55个。1977年3月,市

二轻系统最后一个合作社——市红卫铁器生产合作社并入市起重工具厂。当年,市二轻系统

拥有42个企业。

   1981年, 市农业机具厂从市二轻系统划出。1984年6月,市二轻系统的12家塑料制品生

产厂联合成立塑料工业公司,全部被划出市二轻系统。同期被划出街道工业局的企业的还有

家用电器工业公司及所属5家企业。1986年4月,市街道工业局并入市第二轻化工业局后,又

有所属的缝纫机台板家具总厂、红旗拖拉机配件厂等8家企业被划到其它系统。1988年7月撤

销二轻局后,二轻系统的39个企业如市钟厂、铝型材厂、服装一厂、服装二厂、第二造纸厂

等,分别被划归市轻工工业公司、市机械冶金工业公司、市汽车工业公司、纺织工业公司、

市食品工业公司和市化学工业公司。第二轻化工业局原机构人员及二层机构公司则另行组建

市集体工业物资技术开发总公司,由市政府协调,至1995年,对历年划出二轻系统的企业,

已有部分资产补偿返还二轻系统。

   1990年12月,市政府决定组建市二轻工业局。下辖市双马电器集团公司、都乐企业集团

公司、塑料企业集团公司、皮革企业集团公司和塑料机械总厂、市木器厂、市工艺美术厂、

市美术陶瓷厂、市电瓷厂、市衡器厂、市标牌厂、市金属建材制钉厂、市钢丝制品厂、市窗

纱厂、市铝型材厂、市铝制品厂、市螺钉厂、市起重机厂、市铁锅厂、市帆布制品厂、市制

毯厂等17家直属厂。1991年,市铝型材厂、市起重机厂又被划出到其它系统。

   部分二轻企业发展壮大后, 其所有制性质也作了变更。1958年6月,有市红星铁工厂、

市皮革厂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地方国营。 1959年1月,有市铁锅厂、市木器厂、市五金厂、市

度量衡器厂转为地方国营。1961年11月,因过渡太快,市五金厂、市磅秤厂(衡器厂)、市

木器厂、 柳州工专机械厂又由地方国营退回集体所有制企业。1965年5月,市电镀厂转为地

方国营。 1971年1月,市第三机床厂、市农业机具厂也先后转为地方国营。同时转为国营企

业的还有柳州塑料机械厂。1974年,市塑料制品厂转为国营企业。1984年,柳州塑料机械厂、

市塑料制品厂、市第三机床厂由国营企业又退回集体所有制。1985年12月,柳州塑料机械厂

划出二轻系统, 1989年5月,该厂转为国有企业,1991年划归市二轻工业局。1991年,市塑

料制品厂转为国有企业。


   企业管理

   组织管理  解放后,市人民政府组织手工业失业工人组成生产自救合作社,手工业开始

有了基本的组织管理形式。 1954年7月市手工业管理局成立,加强对手工业的管理和社会主

义改造,加速建立手工业合作化组织。在生产合作社、组当中以社员、组员携带资金、工具

入股的形式,设立股东会及属下的理事会、监事会。1956年,全市手工业合作社、组进入向

高级合作厂、社过渡的阶段,市手工业管理局作出规划,拟定合作社过渡到合作工厂必须具

备4个条件:一是属于制造性行业,其内部统一领导,生产协作、集中,有一定的发展前途,

生产的是国家和人民迫切需要的产品;二是产、供、销基本正常,能按计划生产;三是合作

社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和技术设备;四是社员有一定的觉悟,有一批领导骨干,中共和共青团

组织较健全。生产合作社过渡转为合作工厂,采用了三种方式:一是全行业的合作社、组统

一规划,全行业过渡转厂,然后统一调配劳动力和资金以及领导力量,再办新厂;二是采用

“母鸡下蛋”的方法,先将大社转厂后,从中抽调人力和资金办新厂,开发新的生产项目;

三是原社原建制过渡转厂。新建合作工厂贯彻与地方工业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原则,以中小型

为主,土洋结合,平地起家。新产品项目则要以适应人民生活需求为主,不受行业、产业的

约束。过渡为合作工厂后的企业负责人由手工业管理局和手工业联社任命。

   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各企业逐步形成为大集体所有制企业,市手工业管理局作为主管

局,强化了行政管理,1962年12月制定了《柳州市手工业系统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在

本系统内逐步实行国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人事、财务、资产乃至生产、供应、销售

实行统管。 1979年9月,作出了《关于在二轻系统集体所有制企业中,试行扩大经济自主权

的决定》,陆续在加大企业利润提成和更新改造资金提留、学徒转正定级审批、退休人员审

批、惩处违纪职工、部分产品自行销售、计划外生产、扩大再生产等方面,扩大企业的自主

权。 1983年开始,又在所属企业大力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1985年9月,在市二轻系统组织

试行企业厂长负责制。主管局开始将产、供、销经营权以及人事、财务管理权下放给企业,

只保留对企业资产的管理审批和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任命和监督权限。

   生产管理  手工业实现合作化以后,主要任务之一是扩大市场急需的小商品生产。1957

年,市手工业管理局和手工业联社加强对生产合作社的生产整顿,指导合作社建立起必要而

切实可行的生产管理制度,其中包括产品检验制度、原材料收发保管制度、工具使用管理制

度、生产责任制度,手工业生产开始进入制度化管理。从60年代初起,由市手工业管理局生

产科对口指导下属企业的生产并提供服务。另外,还对全系统的生产布局作出筹划。据此,

全系统新组建了一批生产厂,建立了塑料、机械等一批新兴产业,将竹编行业等一批合作厂

合并后转产其它产品。1981年起,废除了由局调拨设备厂房和利润全缴、亏损全补的做法。

全系统的集体企业以企业为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润分成。上缴利润按行业年

利润高低来确定上缴比例。塑料、五金、造纸行业税后利润上缴40%,企业留利60%。其它行

业上缴30%,企业留利70%。更新改造资金由原上缴30%改为上缴60%。80年代后,各企业扩大

生产自主权,主管局通过加大企业利润留成和更新改造资金留成,扶持企业生产,同时鼓励

企业开展多种横向、纵向联合和合资的形式发展生产,并为此提供协调。90年代以后,对企

业的生产管理以指导和监督为主。

   用工管理  手工业合作化之初,手工业户加入生产合作社、组赁自愿,退社自由,但是

入社时须经社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再经理事会、监事会批准即生效。60年代吸收新职工,

一般经过本企业研究通过并报手工业联社或主管局批准。从70年代初起,市二轻各企业招收

工人,必须先报主管局,再由主管局报经劳动局同意下达集体职工指标,才能办理招工手续。

1977年1月, 二轻企业一律执行地方国营企业劳保福利规定。1984年,市二轻系统成立集体

企业劳动保险互助合作会,建立集体企业保险机制。至90年代中期后,各企业招用工人的自

主权放宽,已可自行确定招用工人。

   技术质量管理  解放初期,手工业产品的技术质量,基本上由老工人的经验来保证,通

过眼看手摸来确定产品质量的好坏。合作化以后,手工业联社、手工业管理局指导各厂、社

建立起技术质量管理制度,产品技术质量管理走上正轨。当时的质量管理程序有“三查、六

验、九不收”等规定。质量检验分为一、二、三等,并按优质优酬的原则计算报酬。1962年

12月, 以手工业64种产品技术标准为样本, 制订颁发了《柳州市手工业主要产品质量标准

(草案) 》,使全市手工业第一次有了较具权威性的产品质量标准。1963年2月,市手工业局

组织23名各基层厂、社的技师、老工人,组成柳州市手工业技术研究会,制定了《柳州市手

工业产品质量升级规划》,推动手工业产品质量上等级创优质,要求本系统生产的菜刀、铁

锅、布鞋3种产品实行“三包”(包用、包修、包换)。1964年7月,市手工业管理局、手工

业联社对第一五金厂生产的苗镰、工艺美术厂生产的通草堆花等产品提出赶上全国一类产品

质量的要求。60年代中期开始,各企业逐渐设立质检科,或将技术、质检、设备机构合并设

置,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70年代中期以后,二轻各企业加强对产品技术质量管理的

投入, 购置检测设备,增强技术质量检测手段。1982年9月,自治区轻工业厅和标准计量局

联合发文,将原委托代管的轻工家用电器检测站改为广西区标准计量局家用电器产品检测中

心站,授权对全区家用电器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测。该站设在都乐集团的家用电器检测站是

全国定点的检测站。

   设备管理  50年代初期的手工业,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社、组的生产工具(设备)是由社

员、组员携带入股的。合作社、组过渡为合作工厂后,生产设备工具改由集体管理即由具体

生产部门负责。60年代初开始,市手工业联社利用积累资金帮助企业扩大再生产,购入设备。

手工业联社开始参与对企业固定资产设备的监督管理。到60年代中期,柳州市手工业当中使

用电动机械进行生产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30%左右, 多数合作厂、社依然在使用手动机械

或完全采用手工生产。1970年,全市手工业有金属加工机床322台,其中普通车床127台、钻

床54台、 插床2台、铣床12台。另有简易车床110台、锻压设备161台,无大型、重型或高精

密机床。70年代初以后,各企业发展壮大,设备增加,机械化生产程度增大,但以老式皮带

车床之类的老旧设备居多。到1975年,全系统有金属加工机床544台,其中维修用机床168台。

在全部机床中, 有大型机床4台、高精密机床1台、普通车床270台、铣床50台、磨床19台。

另有锻压设备287台。1979年,全系统有金属加工机床1082台,其中车床334台、铣床75台、

磨床41台(含大型机床5台、重型机床3台、高精密机床4台、数控机床2台),另有锻压、钻、

刨设备356台。 企业内逐渐设立有设备科或生产设备科,专门管理机械设备运行。80年代初

以后, 引进设备增多。到1986年,全系统已引进各类生产线10条,引进设备613台(套),

分布在家用电器、塑料、皮革、服装等行业。各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亦形成制度化,设置机

器台账、技术卡片管理设备。1995年,市二轻工业系统拥有各类生产线21条,分布在塑料机

械、家用电器、皮革、塑料、纸制品、陶瓷等行业。拥有微电脑设备44套,各类通用、专用

设备共6793台(套)。其中通用设备635台(套),主要类型有:车床235台,铣床57台,磨

床34台(含大型机床31台、 重型机床3台、数控高精密机床6台)。另有锻压设备288台和其

它钻、镗、刨、滚齿机床等。市手工业联社、手工业管理局与企业之间也建立起一套对重大

设备改装审批、精密机床使用处置、设备转移出让的审批手续。

   财务管理  50年代在生产合作厂、社、组中,只有简单的财务台账设立,财务人员也多

是会计、出纳一肩挑,财务工作对厂、社、组的理事会负责,财务情况要向股东会公布。市

手工业联社对企业财务负监督和指导责任。在合作化时期,手工业联社还为企业财务人员多

次举办会计学习班或训练班。50年代末起,手工业联社财务还负责向各企业收取公共积累资

金(合作事业基金、公积金、企管费等)并负责管理,使之保值增值。

   民主管理  50年代手工业合作化时,民主管理企业就已经有了基本的形式——股东会、

理事会、监事会。50年代末期,合作社、组过渡为合作工厂后,因实行退股,撤销了股东会

形式,企业的民主管理弱化,由厂党组织领导下的厂长管理企业,厂党组织和厂长向上级主

管部门负责。厂工会组织基本上承担职工福利事务。改革开放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

责制,开始设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代表参与管理企业事务,规定企业重大事务均由职

工代表大会讨论审议通过。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全面实行厂长负责制,同时也强化职工代

表大会的监督机制,强调了工会在民主管理企业中的作用。各企业明文将工会主席定为厂级

副职,提高工会的地位。同时,股份制在少数企业内部施行。股份制企业设立董事会、理事

会、 监事会,厂长(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向董事会负责。到1995年底,二轻系统共有2家

企业内部试行股份制。


   职工培训

   20世纪50年代,柳州市手工业工人队伍的组成,基本上以城镇内的平民和柳州周边县郊

农民进城谋生者为主。也有一部分是在解放前后到柳州居住谋生的外省平民。1952年,全市

手工业已组织3个生产互助组,有组员128人。至60年代,手工业企业的职工除了上级委派的

干部外多数从社会青年中招收,也招收职工子女。职工学历以初中以下居多,小学学历以至

文盲占大多数。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理论知识较缺乏。生产技艺的传授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

1956年7月, 为提高手工业工人的文化和技术素质,市里开办了手工业工人业余文化夜校,

开设小学、中学课程,招收45岁以下手工业工人入学。1958年,全系统有职工7849人。1961

年有生产合作厂、 社173家,职工10071人。1965年7月,又开办手工业半工半读学校,招收

五金机械班(车、钳、刨、热处理),学生60人;造型设计班(服装、木器家具、工艺美术、

陶瓷),学生20人,学制3年,只办了1期,学生全部安排到系统内各厂,多数成为技术骨干。

   1970年7月,手工业联社首次从中学毕业生中招收工人200多名。1978年,全系统有职工

14217人。 同年,市二轻局设立“七二一”职工大学,与电大教育挂钩,为本系统培养电大

机械专业班、电子专业班学员65人。1981年,该校改称柳州市二轻职工学校,1984年又升格

为中专(1985年在校内设电大辅导站)。二轻职工中专学校面向本系统,承担了文化补习、

就业培训、干部专修等任务,在办学培训的过程中,开设机械、电子、工民建、经济、企管、

家电、 造纸、 印刷、金属加工、计算机等专业,为本系统培养电大、中专各种层次的人才

3572人,充实了企业的文化技术力量。1983-1985年,该校学生的10项毕业设计中,市钟厂

的钟齿轮模具、市窗纱厂的磁漆窗纱布远红外烘烤生产线等多项被市二轻企业采用。钟齿轮

模具的设计和制造成功,被市科委、自治区科委先后列为1982年科研项目之一。磁漆窗纱布

投产后,获自治区二轻工业局优质名牌产品奖。1984年对全系统在职青壮年职工进行文化补

课, 使青壮年职工文化程度全部达到初中以上水平,职工文化“双补”及格率达到98%。同

时,对全系统1968-1980年参加工作未经专业技术培训的三级以下在职技术工人中进行全面

技术考核。各企业还出资选送职工到自治区二轻干校和自治区外高等院校学习,使企业拥有

自己培养的技术人才。1990年起,各企业设立职工教育机构,负责职工教育。到1995年底全

系统职工总数为1.25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720人,占职工总数的5.76%;有各类专业技术

人员1621人,占职工总数的12.97%,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资格者49人、中级技术职务资格

者3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