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产及规模
 
	    清朝末期,柳州已有织袜手工作坊。民国35年(1946年) 1月,柳新街芙蓉巷内开办“汉
 
	伦袜厂”;次年在西大路(今中山西路)39-2号开设“平安袜厂”。
 
	    1951年,永新织造厂建立时,使用手摇袜机生产棉纱袜,当年实现产值8万元。1959年,
 
	市染织厂有80台手摇袜机,年产棉纱袜88万双。1960年上海万里袜厂迁入市针织厂后,开始
 
	使用电动袜机生产弹力锦纶丝袜, 所用原料由上海生产,规格为100旦。1964年,市针织厂
 
	将手摇袜机全部改造成电动袜机,生产效率提高2倍以上,生产能力达到年产棉纱线袜154万
 
	双、 尼龙袜83万双。1966年1月,柳州市把织袜生产部分从市针织厂析出,建立市袜厂,当
 
	年产量达128.14万双, 总产值211.6万元。70年代中后期,袜厂通过自力更生、改造设备使
 
	生产能力大增。1978年,总产值达847.91万元,比1975年增长50.03%。同年,由市袜厂拨出
 
	厂房和102台设备, 成立集体性质的市第二袜厂,织袜业出现并驾齐驱的局面。1980年制袜
 
	业总产值达1477.49万元, 是1978年的1.74倍。1982年,市袜厂用自行研制开发的无跟袜机
 
	生产无跟袜, 在广西属首创。此后,投资700多万元,先后引进一批国外先进设备,增加了
 
	产品产量,提高了质量。1988年,全行业总产值5304.32万元,比1980年增长259.01%。1994
 
	年,市袜厂与外商合资成立“都利华公司”,主要生产高级纯棉提花袜。
 
	    1995年,织袜行业有全民企业和集体企业各1家,职工1580人,固定资产原值4200万元;
 
	现有设备1334台袜机,年设计能力4536万双,实际年产量只有3173万双。该行业具有较强的
 
	自制和改造设备的能力及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设备
 
	    20世纪50年代, 该行业使用手摇袜机。1951年,永新织造厂有手摇袜机75台,1959年7
 
	月市针织厂成立时仍在使用80台老式手摇袜机。1960年,上海万里袜厂迁入市针织厂时带来
 
	20台电动袜机。1966年,市袜厂有各种电动袜机118台。70年代后,该行业逐步淘汰旧设备,
 
	使用机械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国产Z500系列袜机。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一批国
 
	外的先进设备,如意大利无跟丝袜机、高速运动袜机、韩国双针筒袜机、美国拷缝机、日本
 
	跳脚机和电脑绣花机、 意大利缝头机,并改造国产设备和自行制造设备,将120台旧袜机改
 
	为双吃双跳袜机,改80台Z506袜机为双吃单跳袜机,改造长统无跟袜机16台,自行设计双连
 
	袜机14台,自制软水处理等设备35台(套)等,使生产设备具有高、中、低档水平。1995年,
 
	全行业拥有袜机1334台。
 
	
 
	    产品
 
	    织袜产品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生产纯棉袜,60年代后增加了锦纶弹力袜、锦纶丝袜,80
 
	年代后增加了丙纶袜、 球袜、长统袜等,现织袜产品主要分男袜、女袜、童袜3大类。使用
 
	原料有纯棉、 锦纶长丝、锦纶弹力丝、丙纶4种。从织造工艺上可分提花、吊线、素色等几
 
	种织法。男袜主要品种规格为22-28厘米,女袜规格为20-24厘米。品种有纯棉袜、锦纶丝
 
	袜、弹力丝袜等,又可分为短统袜、中统袜、长统袜和连裤袜产品系列。童袜以棉袜和弹力
 
	袜居多。 获奖产品有优质产品34个,其中部优产品5个,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和优质产
 
	品生产手段。
 
	
 
	    销售
 
	    1982年前,产品由商业部门统销,之后由企业自销。产品销往中西南地区和京、津、沪、
 
	穗等大中城市以及广东西南部、贵州和湖南南部,市场占有率达30%,产品覆盖面达40%。90
 
	年代以后,产品出现滞销状态,大中城市市场逐渐衰退,两家袜厂也因产品积压、效益下跌
 
	严重而停业,后改从事第三产业及房地产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