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及规模
民国26年(1937年),梧州商人到柳州开店,带来了制鞋生产技术。抗日战争期间,上海、
广州、 香港等地的一些制鞋手工业工人疏散到柳州,时有制鞋从业人员700多人,直接参加
生产者500多人。 每天生产鞋600-700双,有时高达1000双。产品销往贵阳、昆明、重庆。
在庆云路开设的、拥有1000银元资本的“钟连科”鞋厂,是柳州最早、最大的一家鞋厂。3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因部分鞋厂迁返原籍,从业人数减少。当时柳州较大的鞋厂有进步鞋
厂(长沙鞋厂)、吉利鞋厂、泰山鞋厂、大德鞋厂等,分别位于庆云路和培新路,较具规模的
制鞋厂有小南路的盛兴鞋厂。
解放初期, 全市有制鞋个体户15户,1955年柳州市成立第一布鞋生产合作社,有职工4
人, 1956年增至150人。1958年分别成立柳东、城中、文惠3个布鞋合作社。1959年,3个布
鞋合作社组建了城中鞋厂。1962年改为第二布鞋合作社。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布鞋生产部分
原料用白泥浆代替粮食,产品质量下降。1963年学习上海东风鞋厂绷反上鞋新工艺后,布鞋
质量提高, 一等品率达99.8%,绷反上布鞋被评为广西优质产品。1965年,第一、第二布鞋
合作社合并成立市制鞋厂。之后,学习上海压模鞋注压成型新工艺,并自制相应设备,制鞋
业实行机械化生产。1989年,市制鞋厂开发出口产品日本式拖鞋,从此制鞋产品走出国门,
连续7年出口, 产品由内销转为出口为主。1995年,市制鞋厂与港商合资开办“东方鞋业有
限公司” ,年生产能力达344万双,从业人数280人。实际生产各式布鞋334万双,销售收入
1190万元,税利94.7万元。
设备
解放初期至60年代中期,制鞋业设备简单,生产工具多为剪刀、锤子等,全部手工操作,
产品仅为胶底布鞋等15种,实为手工业工厂。1965年自制了半机械化的压模机、溶型机,开
始进入半机械化生产。1979年,试制了半自动化的圆盘注塑机,替代了压模机,使制鞋行业
产品发展至注塑鞋、机上鞋和粘胶鞋3大类140个花色品种。1986年又建成冷粘鞋生产线,使
制鞋业的设备逐渐达到同行业的中上水平。 到1995年该行业已拥有圆盘注塑机4台,高速平
缝机240台,上鞋机2台,各类下料机15台,全部实现自动化。
产品与销售
解放初期以布鞋、轮胎底鞋、皮底圆口鞋、反皮底女鞋为主。60年代初期,发展到蒸汽
粘胶布鞋、青纱胶球边布鞋等15种。1963年学习上海先进工艺,试制出哈壳、羊角、胺元、
双耳4个新品种, 并自制新品种40个。“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发展的新品种受到批判,
全部生产黑布面塑底布鞋、布花鞋等,所生产品种由40种下降至25种。1979年后,开发各种
橡胶鞋等品种80个。1981年,市制鞋厂各项经济指标创建厂以来历史最好水平,产品销往广
西及西南地区40多个县市。1984年“红帆”牌女鞋在全自治区评比获第一名,并获优质产品
称号。 1989-1995年,布鞋品种新增45种,共达185种,其中耳式拖鞋成为主要出口产品,
年销量逐年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