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铸华章 匠心著年鉴——广西年鉴精品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10-17 17:45 作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原创
近年来,广西地方志办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持续深入开展广西年鉴精品工程,坚持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精品年鉴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区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自2015年实施广西年鉴精品工程以来,全区共有67家年鉴编纂单位申报广西年鉴精品工程项目,立项30项。其中,市级综合年鉴7项、县级综合年鉴18项、专业年鉴5项。形成省级引领、市县跟进、全域提升的良性发展格局。广西年鉴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得益于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深度融合、文化传承与服务大局的协同共进。
一、构建“全链条”体制机制,筑牢精品根基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参与”的编纂模式,将年鉴工作纳入地方文化强区建设考核体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链条。一是高位推动。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明确“到2026年,每个设区市要培育1部以上广西精品年鉴,实现设区市广西精品年鉴全覆盖。各设区市要组织实施市级年鉴精品工程,到2026年,实现本市年鉴精品工程全覆盖。”目标,并要求推广精品年鉴编纂经验,发挥精品年鉴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协同联动。建立“地方志工作机构牵头、行业部门配合、专家智库支撑”的工作机制:自治区地方志办统筹制定编纂规范、组织业务培训;发改委、统计局等部门提供权威数据;高校历史学、民族学、社科专家参与内容审定,确保“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三是流程严管。推行“三审三校+专家评审”制度:初稿由承编单位自审,二稿由自治区地方志办年鉴部初审,三稿由本级人民政府或其确定部门终审;终审后邀请年鉴专家评审团“挑刺”,并有效采纳修改建议,提升内容准确性和权威性。
二、聚焦“时代性+地域性”,凸显内容特色
坚持“记录时代之变、展现广西之美”理念,在内容编排上既紧扣国家战略,又深挖地方亮点,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板块。一是突出“国之大者”。围绕广西在“一带一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RCEP合作等国家战略中的定位,2025卷增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向海图强、开放发展”“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建设”“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平陆运河建设”等专题,用图文数据呈现广西开放发展新貌。二是深耕“广西标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强化多民族聚居、边境文化交融、生态资源富集、“三月三”民俗活动、少数民族医药、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等记述,生动展现广西魅力。三是强化“民生温度”。突破传统年鉴重宏观、轻微观的局限,增设“乡村全面振兴”“惠民生”板块,用“小切口”反映“大民生”。
三、强化“人才培育+专家引领”,建强编纂队伍
针对年鉴编纂人员“专业性强、流动性大”的痛点,广西构建“老带新、专兼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传帮带”机制。组建由资深年鉴专家组成的团队,与新入职编辑“一对一”结对帮扶,通过“跟岗编纂、联合审稿”等方式,培养青年骨干。二是“专业化”培训。每年举办广西年鉴编纂业务培训班,邀请广西区内外年鉴界知名专家授课,近3年累计培训编纂人员2000余人次;针对市县年鉴编写水平参差不齐问题,开展“精品年鉴基层行”活动,组织专家团队深入梧州、防城港、玉林、河池、贵港等市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现场指导基层年鉴编纂,着力解决“不会写、写不好”问题。三是“社会化”借力。建立“广西年鉴专家库”,吸纳资深年鉴编辑、高校学者、行业专家等91人,参与特色栏目策划、内容审核等工作。
四、完善“质量标准+评价激励”,树牢精品导向
坚持“以质取胜”,通过标准化建设和正向激励,推动年鉴质量整体跃升。一方面,制定“广西精品年鉴”地方标准。印发《广西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修订版)》《广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质量管理规定》,明确“政治性、科学性、资料性、可读性”四大核心指标,细化框架设计、条目编写、资料核实、版式设计等10项具体要求,为年鉴编纂提供操作指南。另一方面,建立“评选—表彰—推广”闭环机制。每年开展“广西精品年鉴”评选,并在全区设区市地方志工作机构主任会议上通报表扬;将精品年鉴纳入广西文化惠民工程及方志文化“六进”行动,通过图书馆、社区书屋、新媒体平台免费赠阅,近三年累计发放6000余册,切实提升年鉴的社会影响力。
自治区地方志办将以广西年鉴精品工程为抓手推动年鉴事业再升级,实现年鉴事业从“量的扩张”向“质的突破”。一是实施“机制强化”行动,夯实责任链条。压实市县年鉴编纂单位主体责任,切实打通“上热下冷”堵点。二是实施“内容深耕”行动,凸显地域特色。要求市县年鉴设置“一县一特”“一市一品”专栏,重点挖掘民族文化、边境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资源,避免千鉴一面。三是实施“队伍提质”行动,建强专业方阵。实施年鉴人才振兴计划,与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共建年鉴编纂实训基地,培养复合型年鉴人才;定期举办编纂技能大赛,营造“比学赶超”氛围。(自治区地方志办年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