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柳州柳堤植柳”,这是一位在柳州街头卖“马打滚”的小贩出的上联,他声称如果有人对出下联,可以一辈子免费吃他卖的“马打滚”。
联中的柳柳州,便是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生于公元773年,殁于公元819年,享年46岁,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因贬官柳州,人称“柳柳州”。
柳宗元生命中最后四年是在柳州度过的。四年里他兴文教、释奴婢、修城郭、植树木、移风易俗、政绩卓著。死后三年(822年),柳州人民立庙罗池畔,纪念柳宗元,古称“罗池庙”,今为“柳侯祠”。
柳侯祠从唐代建成至今,历朝都对其进行过修葺及扩建。现址为明代柳侯祠庙址,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原址上重建。解放后,柳侯祠几经修葺,现存的柳侯祠建筑结构为清代三进制木砖结构,面积约2000平方米。祠堂为清代风格,分前殿、中殿、后殿,砖木结构建筑。祠庙坐北朝南,青瓦白墙,飞檐红棂,庄严古朴。
正门上“柳侯祠”金字匾额为郭沫若先生手书。门上对联为韩愈诗句集结而成,是清末永州知府杨翰的墨宝。
一进大门,便是两块引人注目的“荔子碑”,右侧为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所刻原件,左侧为仿宋的清代复制品,碑文摘自韩愈《柳州罗池庙碑》的《享神诗》。
因其句首云“荔子丹兮蕉黄”,后人便称“荔子碑”。 诗赞柳侯,作者韩愈,字为苏轼亲笔,唐宋三大文豪的文采神韵凝于一碑,故后人亦称此碑为《韩文苏书柳事碑》,史称“三绝碑”。此碑为柳侯祠的镇祠之宝,其刻石技艺刀法恣肆狂放、深浅奇正、随笔赋形,与苏东坡雄奇、深厚的书法相得益彰,被人推为苏东坡书法碑中第一。碑刻中还包括《柳州罗池庙碑》、两方元代刻的柳宗元石刻像,都是珍贵文物。
中殿为中厅,有石井两口,是为纪念柳宗元替民掘井而设的,是柳侯“有德于民”的见证。
第三进的正殿中央,有一尊柳宗元三彩陶塑像。殿堂正中的玻璃柜里,金丝绒衬着一块残碑,名为“龙城石刻”碑刻。原碑出土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因碑文首有“龙城柳”而得名,一同出土的短剑上有与其相同的铭文,故又称“剑铭碑”。 传说碑文是柳宗元所书,但至今仍真伪莫辨。其拓本是古代赶考的士子、涉水的商贾常随身携带,降水伏魔,保佑平安的灵符。
柳侯祠后有柳宗元衣冠墓,东侧有纪念与柳宗元同称为唐二贤的政治家、柳州司户参军事刘蕡的贤良祠,并有柑香亭、罗池、讲堂、山长住房、斋房、回廊、院门等附属建筑。
柳侯祠的“罗池夜月”为柳州古八景之一。韩愈在《柳州罗池庙碑》写道:柳宗元死后三年,托梦生前部将欧阳翼:“馆我于罗池”,柳州城东关的这一泓池水因此而得名。
罗池旁的柑香亭,因柳宗元曾在柳州种植黄柑,所著《柳州城西北隅种甘树》诗广为流传,后人兴建“柑子堂”歌颂其事迹而建,后来,原址废坍,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此重建,后改称“柑香亭”。
柳侯祠自唐代开始就有官绅及文人墨客游历,历代文人墨客在游柳侯祠时留下的诗词、楹联就有183首(对)。柳宗元去世三百年后,北宋徽宗皇帝闲来无事,偶读柳宗元诗文,深惜其才,追封给了柳宗元一个文惠侯,“柳侯”便由此得名,于是罗池庙也改成了柳侯祠,祠旁的路就叫文惠路,上世纪末新建的一座桥也就称为文惠桥。
“柳柳州柳堤植柳” ,至今仍期待着配对的下联。
摘自《广西古建筑志》

柳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