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记忆与工业精神的时空交响 ——评微短剧《飞虎乘风》
发布时间:2025-11-07 10:43 作者:陈轶 来源:柳州日报
由广西山海星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等多家单位联合出品的微短剧《飞虎乘风》,讲述了1944年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在柳州开展抵御日军的空战;柳州机械厂作为大后方军工生产的关键据点,以“铁锤造机”的实业使命为前线提供技术与物资支持;两名中、美青年意外穿越到这场战场中,与抗日游击队一起参加救助飞虎队飞行员和柳州机械厂工程师的故事。这部短剧播出的时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并且该剧全程在柳州取景,成为“微短剧+红色文旅+工业记忆”创新式融合的作品。它不只是一部抗战影片,更以光影为媒介,展现了柳州的工业魂与城市精神。
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话
《飞虎乘风》打破历史与现实的壁垒,开启双向时空对话,使抗战精神化作能让观众直接感受的情感体验。时空对话从两个层面开展:一是“人的对话”,让当代中、美青年同飞虎队队员、游击队员并肩作战,并进行两代人的精神呼应。这种表现手法,让家国情怀成为观众心中可感知、可共鸣、可传承的情感纽带;二是“物的对话”,将柳州新能源汽车、柳州螺蛳粉等时空穿越至抗战时期,为剧情增添趣味色彩,这种表现手法贴合了当下观众对趣味性、快节奏内容的需求。
此外,“科技装备重要,可相比之下斗志与信念更为关键”“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去战斗”等观点自然融入剧情里,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柳州的工业精神及抗战叙事,让观众在主动融入式的观看阶段中,既完成一次精神洗礼,又实现对城市文化的认知搭建,最终实现历史叙事与观众接受的高效共振。
工业精神与抗战叙事的深度耦合
抗战时期柳州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工业与军事重镇,柳州机械厂(如今作为柳州工业遗产核心载体之一)于物资匮乏的情形当中,日夜加班赶制军工器械,工人们用实业救国的信念扛起工业人的重任,如今柳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国排名领先,恰是“工业强国”信念得以传承。《飞虎乘风》与其他抗战微短剧相区别的核心小标识是展现了柳州抗战时期的工业贡献与当代的工业成就,这部剧没有把工业看成简单的历史背景,而是把工业精神与抗战叙事深度融合。例如,剧中出现的菱势汽车的现代工业产品,并非单一直接的广告投放,而是通过对比直观表现柳州工业基因历经80年的蜕变。1944年,柳州机械厂的工人们以“铁锤造机”实业救国的理念,为抗战前线给予技术支持。现在柳州则以新能源汽车领跑践行工业强国理念,承接起民族工业不屈不挠的精神,印证了“民族工业在战火中涅槃重生”的主题。
以“微短剧+红色文旅”打造“新”柳州
《飞虎乘风》剧情融合柳州抗战历史、工业精神、红色文化等内容,每一集都把焦点放在一次救援行动或一个工业故事上,让观众快速抓住核心要点、感悟精神内涵。
该剧的创新理念是创建“微短剧引流+文旅落地+融媒赋能”模式。在剧中出现的柳州市军事博物园等场景皆为实地取景,是柳州现有的旅游资源。该剧采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方式,把剧中的历史场景跟柳州的文旅资源整合起来,让观众观看短剧后进行打卡,促成线上观看与线下体验的互动。
9月7日,飞虎队常设展览在柳州市军事博物园开展。展览集中展出1000多件珍贵历史文物,有飞虎队员使用过的武器装备、生活用品、军服,以及反映中美军民并肩战斗的照片等。该展览借助“实物+场景+科技”的多样展陈手段,实现主战飞机模型的复原。采用电子沙盘、数智技术动态展示空战场景,并配备中英文双语的解说说明。户外区域陈列着按比例复制的战斗机模型及军事装备,让游客沉浸式体悟飞虎队历史。该展览作为柳州融媒转型背景下的创新实践呈现,做到了从线上微短剧叙事到线下融媒体策展的体验延展,这不仅是弘扬红色文化、诠释工业精神的新尝试,更是柳州遵循“城市+文化记忆+人”的叙事逻辑,用历史契合当前,传承工业精神与抗战精神的体现,为红色文旅及城市文化传播给出了融媒转型的鲜活榜样。
《飞虎乘风》以光影为媒介,让柳州的抗战故事、工业精神被更多人看见,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勃勃生机与活力。